文章内容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报》

构建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 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中山市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 申群喜教授    
2015-06-30     浏览(162)     (0)

本文介绍了如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包括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协同合作搭建实践平台、开展课外学术性实践活动、强化资格证书考试导向作用等。文章强调了实践实习的重要性,并指出要加大聘请业内精英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外聘委员的力度。





  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加紧迫和更高的要求,学校适时召开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更加明确地指明了方向、目标、路径。我认为,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着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特别是要花大力气加强实践育人体系建设。
  一、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更加契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
  一是要强化全程实践理念,健全全程实习实践环节。让实习实践应贯穿于大学四年学习教育全过程,健全学生实习(见习)、专业课外活动、专业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全过程实习实践体系,使每个学生毕业前都具有较为丰富的实习实践经历。二是加强专业性调查实训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调研项目实训课程,开展专业课外活动等方式组织学生参与专业性社会调查。三是进一步推进模块化毕业设计改革。与专业特征密切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块化,可有效发挥其对学生的目标引领作用,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意识的关注、准备毕业设计的相关问题,早作准备,积极主动在大学四年期间去为完成毕业设计模块学分准备,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开辟更多的实践路径,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根据自身专业和特长发挥优势,积累自己的实践成果。四是完善弹性累计制实习。弹性累计制实习较为适合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习特点,让学生利用业余、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开展专业性实习,通过第三方记录的方式构建学生在校期间实习记录,从而构建弹性累计制实习体系,有利于学生全程参与社会实习实践,增强动手、应用能力。
  二、协同合作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一是优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加大聘请业内精英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外聘委员的力度,充分发挥校外实业界资深人士在专业建设指导、顾问、咨询、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加大吸纳业界师资授课的力度。根据课程特点,更多邀请实业界资深人士讲授专业实操课程,或与校内专业教师共授相关课程,更加凸显实操性。三是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拓展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在深度与广度上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共建,相互整合资源,做到优势互补,共享,实现“多赢”,保障实践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专业开展课外学术性实践活动,全方位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以兴趣爱好为驱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实践、科技竞赛等活动,组织各种学生团队开展实践、调研、科技创新等活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学术性社团的作用,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摄影、新闻写作、演讲辩论等搭建平台。精心指导学生团队,组织学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积极完成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实验创新项目,积极准备挑战杯竞赛项目。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调研课题,尤其是参与课题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在深入社会调研中增长自己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情怀。
  四、进一步强化学科竞赛、资格证书考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学科竞赛、资格证书考试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能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要进一步拓展学科竞赛、资格证书考试的深度和广度,以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如:法学专业的司法考试;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调查类竞赛;新闻学专业的摄影摄像竞赛、发表文章等;会展专业的全国会议大赛等。 (曾欢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