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岛大学报》 - 《青岛大学报》

为了高原人民的健康

——附属医院培训西藏日喀则医护人员纪实

作者:刘毅,黄丹蕾    
2015-07-16     浏览(75)     (0)


学员扎西拉姆(前左一)正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眼科检查技能。 薛君发 摄


  “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学到了很 多,回去后,我要做一名‘门巴雅布’(藏 语 ‘好医生’),服务于家乡人民的健 康。”
  嘎玛托多原先是一名心内科医师, 他所在的日喀则市南木林县人民医院 没有专职麻醉师,他的学习目标是:熟 练掌握麻醉师业务和技能。
  3 月31 日,嘎玛托多与来自西藏 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昂仁县、聂拉木县、 南木林县、萨迦县和日喀则市人民医院 的其他16 名各族医疗业务骨干 (医生 12 名,护士5 名)一起,抵达我校附属 医院黄岛院区,开始了为期6 个月医 疗培训,重点是外科、妇产科等当地急 需提高的医疗学科。
  这项培训是由山东省第七批援藏 干部中心管理组按照中央和鲁藏两省 区党委、政府的有关决策部署,与日喀 则市卫生局共同组织的,并由我校附属 医院具体承担。据附属医院的培训班领 队、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心内科主 治医师张文忠介绍,这样大规模、长时 期的集中培训,“在山东援藏史上尚属 首次”。
  “把知识和技能毫无保 留地教给他们”
  在接到培训任务后,附属医院成立 了培训协调小组,对一台手术涉及的医 生、麻醉师、护士等所有人员进行组合 式培训,并制定了详细的培训方案。根 据学员所学专业和具体情况,学员们被 分配到9 个科室,每名学员由一名指定 的导师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进行 “一对一”带教。除此以外,附属医院每 周都为学员们进行一次理论授课,由导 师在学员们的听课笔记上作批注和修 正,并针对其中的错误进行单独讲解。
  普布普赤和次仁永宗此前都是病 房护士,这次是来学习手术室护士技能 的。从电动病床的使用到外科洗手方 法,再到静脉留置针穿刺,导师们为她 们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进度表,从手术室 护士的基础素养和技能开始教起。
  经过3 个多月的学习,“她们已经 基本形成了手术室的无菌概念,并可以 参与一些小手术的工作。”手术室护士 长王冠容说。这几天,附属医院正在积 极准备参加青岛市第二届手术室护士 技能比赛,她也把两名学员安排进了赛 前培训,希望以此强化她们在手术铺单 法方面的技能。“导师们对我们真正做 到了手把手、心贴心地指导,”普布普赤 不久前刚参与了一台长达7 个多小时 的胃癌手术,是她从业以来难度最大的 一项工作,她说:“希望自己回去以后, 能胜任手术室护士的工作,不辜负导师 们的指导。”
  学习助产士业务的学员们,每人 都有一本手术笔记本,那是产科专门 为她们设计制作的,3 个多月下来,上 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台手术的经 过、技术要点等。产科还为每名学员购 买了教材,使学员将实践与理论结合 起来。为了让学员们掌握会阴侧切术, 产科还专门买了牛舌,让学员们在上 面练习。
  “我们的指导任务很重”,因为学员 们回到西藏后就要立刻开始工作,产科 护士长高少波希望在6 个月内,把所有 的产科技能和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她 们,“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掌握 得也很好。”高少波要求学员们在6 个 月内至少参与50 次平产接生,并达到 国家对助产士的技能标准。
  “越学越觉得时间紧迫”
  每天7 点前,学员们就起床了,吃 过早饭去相应科室学习、工作,晚上有 时候会到10 点左右下班,最早也是五 六点,有时候忙起来连午饭也在手术室 里解决。“学员们都憋足了劲,想学有所 成回报高原人民的期盼。”张文忠说。
  “最忙的一天,我参与接生了8 个 孩子。”拉姆仓决和达娃普珍、普仓一 道,跟着导师们从零开始学习助产士技 能,“接生完一个孩子,我就马上看书、 记笔记,生怕过后就忘了知识点。”产科 办公室里有许多专业书籍,附属医院科 教楼里也有图书室,为了完成导师们时 不时地给自己布置的“作业”,拉姆仓决 一有空就到这两个地方学习,她很享受 附属医院便利的学习条件,“虽然每天 都挺累的,但我很充实,学得越多我越 高兴。”
  抽搐、心衰、窒息……3 个多月来, 拉姆仓决经历了产妇的种种突发状况, 最开始她“比较害怕”,但在导师们的指 导下,她表示,“我现在越来越有自信 了”。
  同样从零开始学习麻醉业务的赤 列,床头总放着各种各样的教材,只要 一回到宿舍,他就埋头学习,他说:“越 学越觉得时间紧迫”。在3 个多月的时 间里,赤列已“小有成就”。一次,一个 体重达300 多斤的产妇要进行剖宫产, 在做麻醉的时候遇到了麻烦,由于产妇 太胖,要将麻醉剂精准地打到腰椎间隙 的硬膜外,难度极大。赤列的导师、麻醉 师潘维敏放手让赤列去尝试,竟然一次 成功了。手术后,产科主任詹瑛对产妇 说,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多亏了西藏来 的大夫给打的麻醉。“当时詹老师还拉 着我和产妇一起照了合影呢!”赤列高 兴地说,导师们为自己提供了宝贵的实 践机会,让自己进步很大。
  “生活好、心情好,才能学习好”
  除了思乡之情,从世界屋脊来到黄 海之滨,学员们还面临着种种困难。“醉 氧”反应是他们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刚来青岛时,就像得了感冒似的,觉得 身体特别重,脑子晕乎乎的。”石曲卓玛 说,在“醉氧”的那段日子里,学员们仍 积极参加附属医院组织的入院教育、心 肺复苏技能培训等活动。
  日喀则当地的饮食口味偏麻辣,而 青岛的种种海鲜对学员们也产生不了 吸引力,“吃不惯”是学员们初来青岛后 普遍遇到的问题。附属医院了解到这个 情况后,召开了座谈会,听取学员们的 意见,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协调食 堂做出适合学员们口味和风俗习惯的 饭菜。嘎玛托多说:“现在吃已经不是个 问题。”
  4 月25 日,尼泊尔发生8.1 级地 震,日喀则受波及,各地不同程度遭地 震破坏。除在第一时间为灾区捐款之 外,附属医院还通过各方努力,及时确 定了17 名学员的亲人全部安全的消 息,以保证学员们在青岛安心学习。达 娃普珍不久前患上水痘,产科的导师们 还为她送去绿豆汤,让她安心养病。
  “五·四”青年节那天,附属医院的 青年医护人员在藏族学员的带领下,在 汉藏联谊活动中一起跳起了藏族传统 舞蹈锅庄舞;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 各科室的导师们也当起了“导游”,带领 学员们游览了青岛的海滨风光,并去踏 青郊游。由此,导师们和学员们也结下 了深厚的民族情谊,学员之间也由互不 认识到成为学习生活都在一起的好兄 弟、好姐妹。“只有让学员们生活好、心 情好,在这基础上才能学习好。”张文忠 对学员们目前的良好状态感到十分高 兴。
  明年,还会有第二批来自西藏的医 护人员来附属医院进行学习,更多的“门巴雅布”将从附属医院走出,服务于 高原人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