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校报》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内核

——从2015本科毕业展谈起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苏新平

作者:秦建平,吴琼    
2015-06-29     浏览(48)     (0)

  今年毕业季最大的改变就是所有专业本科毕业作品同时展出,为学生、学校和社会提供一个相互打通的视觉环境,整体的呈现中央美院的教学现状。这样既能满足“外观”的需求——让全社会了解、认识学校教学状态和成果,又能提供一次“内观”的机会,进行一次集中的校内教学评估,让学科专业之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与交流。

  评判作品的三个方面

  通常,评价一件作品主要看三个方面:第一是作品的难度,包括创作作品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以及所选用材料、绘画方式方法的复杂性。当然,单纯也是一种难度,比如说画面纯粹、简练,这种难度体现了一种修养,要求也比较高。第二是独特性,也就是所谓的有想法,这跟你的生活经历、人生背景,或者是性格、内心以及精神诉求是一致的,无论绘画、装置还是设计、建筑都是相通的。能够实现个人语言的转换,这是对艺术家的要求标准,也是艺术家一生都在追求的。第三是完成度,即所呈现的作品是否完整,这种完整性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在艺术规律之内经过长期艺术训练的积累与修养的体现。从这三点评判作品的标准来看,今年本科生多数作品的质量和面貌要比往年好一些,就个体作品而言,也都在三个方面上有所体现。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中央美院作为一个拥有近百年办学历程的高等美术教育学府,传统专业都完整地保留下来,虽然在不同时期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扰和问题,但是其成就是显而易见的,在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仍然发挥出无限的活力,并且继续释放着它的潜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年的毕业作品中有不少在深入探讨、追问传统中下功夫,从传统之中汲取到自身需要的养分和寻找延伸的可能性。我们知道,无论艺术领域还是其他领域,无论教学还是创作,要面对今天的现实和社会,在今天的社会层面上展示、呈现需要我们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去实现两种可能性,一个是深入学习传统,深挖传统的内核,在传统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另一个是一定要有当代意识和当代思维,把我们传统的深厚优势在今天有所转换。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内核

  艺术发展到今天,打通、跨界是必然的。无论是艺术还是教学都不应存在专业壁垒,教学也应该是开放的,要打破专业的界限,而更多的关注创造力的培养和激发。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就看老师有没有能力把学生的特点通过讨论、探讨、平等的对话挖掘出来,这是核心的东西。通过毕业作品也可以看到我们教学当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作品还是从概念、技法和技能出发,没有真正的挖掘出自身的话题,这也反映出我们在个性化的因材施教上做得还不够。教学的作用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每位同学的优势、特点通过反复的碰撞、讨论激发出来。教学应当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老师要通过教学释放出每一个学生有生长性的、有特点的,独具基因性的东西。这一点点东西是艺术家最核心、最重要的,是需要终生寻求的。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认识和发现自我

  如今社会的现状是,很多人都在表面上寻找可能性,却少有人真正地从各自领域里反省、认识、探讨,所以社会才缺少原创,缺乏创造性,这是社会的弊端。创造性是来自个体,不是来自群体,不是来自口号和概念。只有每个个体对自我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具有独立意识,才可能有创造。

  做艺术,除了要遵循普遍性的规律,一定还要有方式和方法,那就是个人艺术语言的探讨。规律性的东西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得到,几乎人人都能掌握,这也是对一名学生的基本要求。但独特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触及到。这种独立性或独特性需要培养,学校就是要做这项工作,要让学生认识自我,老师上课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多的是通过作业、通过对话交流,让学生不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只有通过不断地认识自己,才能结合自身经历、生活背景找到与众不同的特质,再逐步通过创作将这些特质转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

  翻开美术史一目了然,能够进入美术史的都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极具个人特点的艺术家,他们作品中的个人特点被极大地释放出来,他们的思想观念、艺术语言是独一无二的。不单单是美术,文学、音乐、舞蹈等人文艺术学科也都是如此。比如在文学领域,诺贝尔奖就遵循了这个原则,《百年孤独》为什么能获奖?为什么被大家推崇?就是因为马尔克斯的思想观念和语言特点与众不同,在他之前和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思路和方法。在那个时代,面对世界,他以个人的语言方式方法描述了他的所见所思所想。

宣传部 秦建平 吴琼/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