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绍兴文理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报》

越中才女王端淑

作者:●那 艳    
2015-05-25     浏览(121)     (0)

  王端淑,字玉映,号映然子、吟红主人,又号青芜子,山阴人,为王思任次女,钱塘贡士丁圣肇妻。她自幼酷爱读书,学问渊博,能明大义,自经史以至阴符、老庄、内典、稗官野史,无不浏览;对于史学尤为精通,又立志博采众长,诗文诸体,靡不涉笔。其诗端庄娴静,饶有高致。其父赞说:“身有八男,不及一女!”王端淑幼时跟兄弟一起念书,聪颖过人。其先生叹息:假如这是男孩,将来“必以文章第一蜚声翰苑间”。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女”,王思任是明万历年间进士,被誉为“才情烂漫”的会稽名士。明亡后他追随鲁王继续抗清,绍兴被清军占领后,终于绝食而亡。“吾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区也。” 王思任的慷慨之言传播天下,世代颂扬,绍兴就有了“复仇之乡”的美称。越文化中的硬气,表现在内重耻辱而时以鞭笞,外重名节而勇于殉道,其同乡祁彪佳、刘宗周、余煌、倪元璐等人皆是如此。有这样的父亲,就不难理解,王端淑的诗文,具有浓烈的家国情怀、兴亡之叹,凝聚着沉痛的时代悲情。她既抒写自身伤痛,也记录世道人心,超越了普通闺阁的狭窄眼界与柔弱风格。王端淑还为明末殉难的节烈志士和忠于明朝的官员,写了多篇传记,其遗民立场,不言而喻。她长于史学,笔挟文采,博览群书,故为时人推重。顺治年间,清廷想请王端淑去宫中给公主、妃嫔当老师,最终还是被她力辞而去。
  丈夫丁圣肇在明末担任过衢州司李,明亡后他们夫妇幽居山阴老家,家无余资,衣食难以为继。贫与病联袂而至,王端淑夫妇都不时患病。贫困郁邑的日子,丁圣肇以酒浇愁,王端淑则以诗歌抒发忧戚。无奈中,王端淑作为闺塾师和职业艺术家,四处奔波。兄弟们为她的抛头露面略感尴尬,加以劝阻。她以诗回应:家中衣食贫乏,自己不擅女红,只能靠教书和书画谋生。作为当时少有的职业妇女,王端淑当闺塾师,卖文售画,交游面非常广,既养家糊口,也主导家庭的人际交往,替丈夫写诗文,花钱为他置妾,妾亡后替他写悼亡诗。她与同乡张岱和著名戏曲家李渔等是好友,参与他们的诗酒之会,在由男性知识精英组成的文化圈子里获得巨大声誉。
  王端淑用二十多年编纂《名媛诗纬》42卷,收录800多位女诗人的2000多首诗,于康熙初年刊印。这是女性诗歌史上举足轻重的诗歌总集,开启女作家选编女性作品集的先河。比如陈素霞此人,本是丈夫的小妾,一个非寻常女子,14岁就有才女之誉,“博览史籍,妙解声韵”,书法女红无不精晓。她的诗“丰姿秀爽,浓淡得宜”,被王端淑选收入《名媛诗纬》。王端淑在其《略传》里说,素霞事夫,“敬顺端谨,八年如一日”,二十八岁就病亡。素霞明慧秀美,柔顺贤良,对强势的一家之主王端淑,显然也很恭谨。王端淑说:素霞的诗“如轻烟袅林,素月出峡,娟秀幽动,亦吾家隽才”。她不忍埋没,遂录其佳句,“使海内才人,知吾夫子有此韵人”。
  明末文学大师钱谦益,其人文笔出众,久负盛名,应约为众多亲朋好友作序题辞。可是到了晚年境遇十分尴尬,已经处于“两穷”的地步,自述:“手穷欠钱债多,腹穷欠文债多。手穷尚可延挨,东涂西抹。腹穷不可撑补,为之奈何?”他告诉好友方文:“应酬之文,俄顷可就。若序君集,必酝酿半年始成。”个中滋味,唯有自知。据《钱谦益年谱》载,钱谦益78岁时,整个夏季呆在杭州,名为游玩西湖,实是偿还文债,被称作“卖文之行”。他完成的文章计有:为宋琬作《宋玉叔安雅堂集序》,又为李渔作《李笠翁传奇序》,最后为王端淑作《明媛诗纬题辞》等。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记载王端淑一事,足见其自信自负,才气逼人。当时著名文人毛奇龄为了推崇女子诗才,选编一部《历代闺秀诗作》,但是偏偏遗漏了王端淑的诗作。王端淑对此表示不平,便献诗云:
  “王嫱未必无颜色,争奈毛君笔下何?”自比汉代王昭君,将毛奇龄喻为汉宫画师毛延寿。袁枚说是“一藏其名,一切其姓”,巧妙用典,表达不平,王端淑才情过人由此可见。
  在《清朝野史大观·清人遗事》中,引用吴德旋《初月楼续闻见录》:王端淑偕同丈夫丁圣肇,曾一度隐居于明代书画家、戏曲家徐渭的故居“青藤书屋”,过起桃花源式的恬静闲雅的隐居生活。在此期间,王端淑得过且过,欣赏到她崇拜的徐渭许多书画作品,尤其是徐渭的水墨写意花卉,那种奔放淋漓、气势盛旺的风格熏陶了王端淑的笔墨。所以,王端淑擅长花草,涉笔潇洒,天趣抒发,疏落苍秀,具有一种隽逸的清趣。
  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王端淑的著作有《吟红集》三十卷,《名媛诗纬》、《名媛文纬》、《历代帝王后妃考》、《玉映堂集》、《史愚》、《恒心集》、《宜楼集》、《无才集》、《留箧集》等,均著录于清代王士禄《然脂集》,今已不存。王端淑诗句仅于文人的文集和笔记中散见,从而得以流传其一麟半爪。祝嘉《书学史》中,将其列为清代女书法家予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