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 《上海大学》
那段岁月,那段历程
———写给我的乡镇中学教师生涯 张新鹏
1995 年夏季,从电大毕业之后,我开始了在 一所乡镇中学的教书历程。那个乡镇是泗水县 中册镇,距离泗水县城10 公里左右,北部是逶 迤起伏的西侯幽谷。
我在中册镇中心中学开始教书时,刚过21 周岁,还是个文学青年。刚开始教书,因为学校 缺语文教师,我担任了初中一年级两个班的语 文教学工作。我喜欢让学生即兴演讲,每节课会 拿出10 分钟让学生练习即兴发言。有时,我还 会让他们用200 字左右的篇幅缩写课文,锻炼 他们凝练文意、提纲挈领、把握主旨的能力。作 文课上,布置给学生的作文题目,我自己会先 写。课余,我还跟着学生一起到操场踢足球,锻 炼身体。
那时,学校图书室里的《鲁迅全集》是我的 最爱。我借一本读一本,甚至细读了全部的鲁迅 书信和日记,积累了宝贵的阅读经验。除了读鲁 迅,我还背诵古文,写诗,写散文,向广播电台和 《山东教育》、《山东青年报》、《大众日报》投稿, 是校园内为数不多的文学爱好者。
夕阳西下时,我会到校外的乡村小路上漫 步。玉米、高粱、红薯,在夕阳下安静生长。我渴 望一个广阔的未来,渴望继续自己的读书生活, 渴望离开乡镇和县域,到海阔天高的地方自由 翱翔。我用自己菲薄的工资订阅了《大学英语》 月刊和《疯狂英语》杂志,在单身宿舍里朗读英 语短文。我还到北山边上,对着漫山遍野的草木 进行现场写作,把眼前的景物收入笔底,练习一 种把所见所闻形成一段文字的书写能力和表达 能力。我从《中国青年报》上读到了采访北京大 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的文章,就给自己仰 慕的这位鲁迅研究专家写信。钱理群先生还真 的给我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函,令我感激涕 零———北京大学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而我从 教的乡镇中学是中国教育的最底层。钱理群先 生奖掖后进的精神魄力,唤醒了我做学问的激 情和信念。那时,我的精神导师靳新来先生还在 天津师范大学读硕士。靳先生也常常写信勉励 我继续求学,在学问和做人上同时对我指教。
教语文的时间不长,不到半年时间。我又开 始教英语,是从一个初二的班级接手的。所以, 在中册两年,我却教过三个年级的学生。教英语 时,我特别注意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训练。我经常 让学生排练英语对话短剧,领会英语的纯正发 音,扩大词汇量。教初二下半学期时,我找来历 年中考阅读理解题目,进行跨越式的词汇量扩 充。结果证明,我的学生最后在中考时英语成绩 出类拔萃。更令我的学生感到高兴的是,我还利 用职务之便———英语老师配备了双卡收录 机———在课堂上忙里偷闲给我的学生普及世界 名曲和中国古典十大名曲。我至少给学生们听 了一百多首钢琴曲、小提琴协奏曲,大大开阔了 这些乡村少年的视野。多年之后,他们见了我还 会哼唱《回家》、《致爱丽丝》、《蓝色的多瑙河》、 《梁祝》等曲子的旋律,这是他们的意外收获。我 坚信,一个从小喜欢音乐、文学的少年,应该是 心灵浩瀚、心地善良、阳光自信的。
在中册镇教书时,我最喜欢吃镇上的热烧 饼,每每骑车去买来,以辣椒炒鸡蛋佐之。烧饼 宜热吃,我把买到刚出炉的热烧饼作为赏心乐 事。我还用酱油、白糖、食盐、味精熬煮一种热 汤,把嫩黄瓜或胡萝卜、辣椒腌制成小咸菜下 饭。我现在做饭的行动力,就来源于乡镇中学时 的锻炼。
1997 年夏季,我调离中册镇中心中学,去了 县城的实验中学教书。21 岁到23 岁,正是今天 的本科生上大三、大四的年龄,我却过早地拿起 教鞭,在中学的讲台上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 而今回眸,颇多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