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燕山大学 - 《燕山大学报》

为燃烧的青春助力为梦想的翅膀护航

———纪念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成立十周年

作者:崔磊  □学生记者    
2008-12-30    

  “十年”,在这个日新月异,分秒必争的时代里,似乎是个太过漫长而沉重的话题。一个人的十年,不知道会经历多少喜怒哀乐;而一个组织又会在十年中积淀多少波澜不惊而又意味隽永的故事?在勤工助学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创立十周年的历程中,她经历了创立的艰辛,品尝了困境的滋味,承受过种种压力,却依旧坚守着内心的信仰,在平凡的工作中坚守、创新和不断前行,记忆也总是在这些琐碎而感人的细节中展开……为同学服务中心的公告栏没有贴鲜艳的宣传海报和激昂的口号标语,有的只是几乎日日更新的家教、兼职信息,但却吸引了很多同学的目光,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属于家境相对贫寒的学生。对他们来说,要解决在校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用等各项开支的经济问题,勤工助学是必然的选择。
  在2007年中心第十届家教培训大会上,06级机械工程学院的霍战鹏和同学们分享了他两年来的家教经历。在中心的帮助下,两年来,霍战鹏已先后为初高中各个年级的十多位学生做过家教。因为他的精心指导让家长们很满意,有人直接打电话到中心,要求让霍战鹏教自己的孩子。此外他还在中心的帮助下做过十多份兼职。这些工作已使他收入累计达到20000多元,弥补了绝大部分学费及全部的住宿费和生活费。他也因此被校团委评为2007年度勤工助学先进个人和优秀家教。
  “我的绝大部分工作是从中心获得的,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中心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中心工作人员都做得很好,他们负责为你安排好一切,你所要做的只是和家长通个电话,然后试讲、双方谈好条件、签协议,这些都办妥以后便可以正式投入工作了。”对中心的帮助,霍战鹏发自肺腑地感谢。
  霍战鹏的事例是中心“服务同学,服务社会”宗旨的具体体现。据十年来的粗略统计,中心已累计为贫困生提供岗位近25000个,其中家教13000余个,兼职10000余个,校内岗位1300余个,累计发放校内工资310余万元。仅2007年一年,中心就提供了2168个岗位,近8000名同学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可统计工资为112万余元。
  十年来,在中心一步一步的成长历程中,处处都烙下了中心成员努力开拓的印痕,它们并非惊天动地但却一样让我们感动:由03级王世国同学自主研发的管理软件,让中心从此告别了工资演算统计战役;02级韩国庆同学,引入电脑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家教面试人员,使工作更加公平和有效率;家教兼职工作岗位宣传栏的设置;勤工助学网站的开通;与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到市中心集中宣传;召开岗前培训大会……每一次进步与尝试,都渗透着中心成员们的心血和热情,都闪耀着中心“服务同学,服务社会”宗旨的感人光辉。
  在磨砺中成长的友谊在2008年夏天中心成立十周年之际,新老成员欢聚一堂庆贺这个特殊的日子,他们中不仅有在校的大四同学,也有已经毕业好几年参加工作的老成员,远在南方工作的老成员也通过网络发来视频表示庆祝。他们共同回忆起成为中心真正的一员要经历的过程:刚开始为在1:40的竞争中的胜出而兴奋不已,期盼着大展宏图;然后开始跟着老成员做工作,在琐碎的事务和大量的工作压力下,发现原来这份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浪漫;再后来,在种种挫折和误解中学会坚强和坚守;在这一切都已成为习惯之后,却又到了即将离开的时刻。
  综合事务部的赵莎莎最难忘的是一个学姐教她如何微笑。学姐告诉她,作为中心的一名成员,无论遇到了多么不开心的事,在工作中也不能板着脸,必须要有发自内心的微笑;遇到老板家长,要笑得不卑不亢;遇到害羞的同学,要笑得让他感受到温暖而不是怜悯。这些她以前从未听说过,原来笑也有这么多的要求。
  相对于在校内办公室的工作而言,在外面跑宣传的杨欢对中心工作的难度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为了扩大中心在社会的知名度,宣传人员往往要走出校门深入到各个小区和市中心进行宣传。虽然每次出发前都预想好了很多种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案,但到了实施的时候还是会遇到很多预想不到的麻烦,“有一次在市中心全部传单被城管没收了,那可是用中心为数不多的活动资金印刷的,我们都急哭了,但怎么解释城管都毫不为我们所动。经历过多次碰壁和教训之后,我们有活动时都会事先和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协调好。”
  就在这样的磨砺中,中心的成员与组织之间积累下了深厚的情谊。但四年寒窗,再舍不得也必然会有离开的一天,很多中心的老成员,到了大四还总是会到中心看看。他们觉得从食堂出来就往中心走已经成了习惯,拿起宿舍电话第一句说的还是“你好,勤工助学”。已经“退役”的大四学生次亚楠来到中心,没说什么就先拖地,他说这是门面,不能含糊,他说中心是 ‘家’要用心维护。他大一时在中心种下的一盆文竹长得很奇特,一支已经沿着墙壁长到天花板上去了,向上攀爬的文竹或许正是中心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精神写照。
  为了理想而坚守寒假燕园的夜,除了静寂还是静寂,但在中心还有一盏灯在执着地亮着,灯光照亮了记录着几乎所有在籍贫困学生信息的电脑和摆满兼职家教记录资料的文件柜,桌子上面的玻璃板下压着秦皇岛市地图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桌子旁边坐着默默守候在工作岗位上的郭宝磊,这已经是他留守在中心的第二个寒假了。
  因为假期留校的同学可能需要从中心找兼职,所以中心寒暑假都要有人值班,寒假值班期间只有大年三十到初二这三天可以放假。寒假期间的值班工作是以自愿为原则的,郭宝磊在大一寒假就决定留下来,着实让大家惊讶了一把,因他是当年唯一一个留下来值班的大一成员。而他留下来的原因很简单———只是想深入了解中心的工作情况,郭宝磊坦言这受到了他的部长在大一的时候大年三十才回家的影响。
  “近几年中心经历了两次搬家,换了大一点的办公室,但是暖气不是太热,整个屋子像冰窖,特别冷。寒假期间吃饭也是个问题,寒假里食堂只在早上9点到10点,下午3点到4点半开饭,与中心的值班时间相冲突,有时中午休息的半个小时还要到西校区贴通知,再赶快跑回来值班,吃饭这件事就只好省略了。而在中心值班最要命的是寂寞,大一时寒假值班是两个人,大二寒假值班是我一个人,时间一长,我最希望的就是家长或公司打来电话,因为只有这时,我才能和别人说上一会儿话,我才能和即将要来参加面试的留校同学见见面。”
  这些困难对郭宝磊来说都算不上什么,最让他感到痛心的是一些同学的不理解,当听到诸如“他们多好啊,值班可以拿钱”、“他们面试录取的都是自己的熟人”的指责时,郭宝磊表示:“虽然会心酸,但我总觉得这也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好,还要更加努力让同学们满意,也就不太往心里去。”有一次,一个女生嫌小学生家教挣钱太少毫无理由就辞了家长,后来家长打电话到中心一顿臭骂,这让郭宝磊很伤心。
  采访中郭宝磊从未回避在中心工作有工资这一事实,但他表示中心的成员大多也都是贫困生,在中心值班的工资如果按小时计算远低于任何校内固定岗位的工资,更比不上家教和兼职。但毕竟每月也是有工资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我们对得起自己所拿到的每一分钱,我也是一名农村的孩子,我也需要打工贴补一下家用。”郭宝磊说。面对“录取熟人”的指责,郭宝磊有些无奈,他表示十年间中心为成千上万的贫困生提供各种岗位近25000个,而中心只有30余人在为这一庞大的工作量忙碌着,并且中心严禁成员从中心获得任何的家教或兼职岗位。
  经过十年的成长与坚守,燕山大学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已经结下了累累硕果,他们用成绩撰写着历史,十年中,他们传承的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自强不息的坚强信念,更是“服务同学,服务社会”的光辉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