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中国社科院张斌:
时代的挑战——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作者: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刘旭彤、张萌萌整理撰写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斌研究员做客齐鲁大讲坛,作了题为“时代的挑战——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的主题讲座。针对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常态,张斌研究员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从中国经济运行的新现象和新特征、后工业社会的经济转型以及政府面对转型挑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等方面,深入地解读了他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思考和看法。
张斌研究员首先从经济运行的宏观规律谈起。他讲到,事物的发展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匀速进行,经济发展也是如此。在一段时间内,经济可能增速很快,过了一段时间就比较缓慢,积蓄能量之后,再以高速发展,是阶段性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正是处在度过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之后的蓄能阶段,也是需要调整多方面经济政策的一个阶段,经济运行呈现出了很多新的现象和特征。
中国经济运行的新现象和新特征以2008年作为经济增速的一个分割点来看,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GDP增长率呈现明显的趋势性下行态势。除了GDP总量的变化,细分一下看,经济增长的结构发生了很多变化。从支出法来看,最突出的一点是过去我国净出口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特别大,出口增速很容易就能达到20%多,高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30%,而现在我们的出口增速回到了个位数,净出口的比重下降了。从生产法来看,服务业占比上升,工业部门占比下降。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中间品、最终品、服务业占比上升,工业占比下降。从收入法来看,劳动收入占比上升,资本收入占比下降。此外,从2001年到2007年之间,中国的各个部门债务占GDP之比从162%上升到172%,累计增幅为6.2%;而在2007年到2012年之间,占GDP之比从172%上升至215%,累计增幅为25%。
张斌研究员讲到,导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增长趋势性下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人口因素,目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加快,新增劳动力人口增速日趋减缓。这对于经济发展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偏紧,企业需要提高工资才能获得劳动力,企业的雇用成本上升,市场自发的储蓄率和投资率都会受到影响,经济增速也相应地受到影响。第二个因素就是收入水平,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时,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放缓。对此,学术界持有不同的观点。林毅夫先生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还很大,持相对乐观的态度;而刘世锦先生和国外很多学者从国际经验认知角度出发,认为在购买力平价PPP接近一万美元的时候,经济增长速度不可避免都会下降。第三个因素是外部环境,在短期内也会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影响。
后工业社会的经济转型在讲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之前,张斌研究员介绍了一些国际上著名的案例及经验,谈到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1973年出版的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Society)。这本书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非常大,虽然在1973年出版时,还是一本预测未来的图书,但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他的预测已经基本成为现实,即人类社会都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
从工业社会转型到后工业社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张斌研究员的分析基于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由工业和服务业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第二种思路是由对工业产品和服务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变化引起的。张斌研究员举例解释需求收入弹性。他说,假如一个人的收入增长了10%,对食品支出增长小于10%,这就是对食品需求收入弹性比较小的表现;相反,收入增长了10%,可能会在教育、医疗、旅行方面的支出大大超过了10%的涨幅,这就是需求收入弹性比较大的表现。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对服务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提高,对工业品需求收入弹性下降,这是推动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
张斌研究员强调,进入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标志就是工业增加值和就业占比从升到降的转折性变化。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基本与国际经验趋同,根据以购买力平价PPP的指标分析,我国已经到了转型期阶段。我国工业部门的占比,在2008年之前是上升的,2008年之后开始下降。中国主要工业品需求收入弹性都步入了下降通道。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彩色电视机的收入需求弹性已经开始下降,随后电冰箱、洗衣机、汽车等主要工业品的收入需求弹性也都在下降。
目前是对工业品需求下降,对服务业的需求上升。但从供给方来看,当下服务业供给跟不上需求。由此造成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供求不匹配,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经济增长也遭遇困难。政府面对转型挑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张斌研究员讲到,面对转型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趋势性下行的压力,政府第一反应是出台刺激政策。刺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投资建设高端基础设施,这样就变相增加了对钢铁、水泥等工业品的需求。但是,高端基础设施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高端基础设施数量增加,边际收益是递减的;第二,因为工业品部门需求在放慢,加剧了相关基础设施收益递减;第三,一些高端基础设施设计不合理,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换言之,高端基础设施面临着投资回报率过低的问题,而且不恰当的刺激政策会延迟资源从产能过剩的传统工业部门向需求旺盛部门的转移时间。
张斌研究员强调,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结构性挑战,即来自人口红利消失和结构转型的挑战;第二是宏观经济稳定的挑战。在汲取了前期刺激政策的经验教训后,政府采取了新常态政策组合来应对挑战。新常态政策是对过去刺激政策的一种突破,政府一方面从减少刺激着手,适度地进行金融市场改革、税收改革、地方融资改革和债务置换;另一方面,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建立新型的政商关系,适度进行国企改革、人口改革等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他认为,在经济结构转型期,发展理念需要重新审视。首先,不能像过去一样一味单纯地强调发展;其次,“民生”“民权”“和谐社会”等理念更符合目前的社会潮流,应强调处理好个人与政府之间、个人与他人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发挥人民代表大会、政协、社会化媒体的作用,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制衡。
主题讲座结束后,进入互动环节,张斌研究员根据现场观众的提问,与大家进一步探讨了在转型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民生问题。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刘旭彤、张萌萌整理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