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师德建设的基本精神 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转型期,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指导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不久,网络上流传的《一位大学讲师去世引发的思考》的文章。讲述的是上海交大一名普通的教师晏才宏,不幸因肺癌去世,终年57岁。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位普通教师的去世震撼了交大、也震撼了上海,在三天时间内上海交大 BBS 网上出现了一千多篇来自学生的悼念文章,学生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晏老师头上没有什么光环,甚至连副教授也不是,但他却赢得了一位党员教师的最高荣誉 ——学生的爱戴。晏老师为什么能赢得学生的爱戴?那是晏老师心中装着学生,他是用 “心 ”在教学,以高尚的师德感动了学生。这个高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实际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用这种精神指导师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教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生为本,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满腔爱心去关怀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教育学生,只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才会严于律己,端正教风,踏实工作,敬业奉献,把教书育人作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把学生的成就视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师德建设的基本准则 也许大家还记得今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 “范跑跑”事件。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范某某在地震发生那一刻,弃学生于不顾第一个跑出教室,后来还 “洋洋自得”在天涯论坛上发表了一篇《那一刻地动山摇》的帖子,记录了自己在地震当时和震后的经历。从 “范跑跑”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教师的荣辱观,有的同志说得好,范某某 “你可以不崇高,但不能无耻 ”。在中国历史上, “知耻 ”与 “无耻 ”始终是判断好坏的道德标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受负面因素影响会出现一些是非恶善界限混淆,美丑荣辱不分的现象,如“范跑跑 ”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把正确的荣辱观作为教师的基本准则,明确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始终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告诫他的学生: “一定要把灵魂教育托付给那些拥有美德和真理的教师 ”。师德建设是教师终生的事业,也是学校永恒的课题。知荣明耻,重在实践。正确的荣辱观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教育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荣辱观的形成和确立实质是一个道德实践的过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师德建设的基本准则,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行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师德建设的基本方向 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知识视野广,思维活跃,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社会重大变革的影响,教师的思想观念、利益结构、行为方式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些人的思想行为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表现在六个“淡薄 ”:思想信念淡薄;敬业意识淡薄;育人意识淡薄;师表意识淡薄;创新意识淡薄;团结意识淡薄。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纠正思想行为的偏差,使师德建设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共同理想,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牵牵把握“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等关键问题,不断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以及科学与人文教育。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和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持久的、有效的动态规划,包括每个时期师德建设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案和途径,建立和完善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弘扬严谨务实、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以良好的人格风范,精湛的教学技艺,无愧于光荣的人民教师。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用以指导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