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异国寻梦
———走近我校留学生
作者:何湘杰 陈斯强
出国留学,是许多心怀远方的同学大学四年憧憬的美梦。当离开熟悉的故土,一切都变得那么不同。而在我校,亦有这样一群留学生群体,他们来自世界各地,讲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肤色,却共同来到中国、走进南工。他们的故事让人充满好奇。那么他们真实的生活究竟如何?记者有幸采访到来自泰国的 Brounie同学和来自埃塞俄比亚的Lemma同学,与大家一起分享留学生的精彩世界。异国的精彩“中国人都很友好,中国很好。”说起对中国的印象,Brounie和Lemma一致表示喜欢这个国度。Brounie是公管2012级的学生,来校已有2年多,她说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中国闺蜜,她们从大一相识至今,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在大一暑假时,Brounie还去了朋友位于重庆的小家,与她一起游重庆。Lemma是生物化学的博士生,与Brounie相比,来校只有短短的3个月。但他也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他说“虽然有语言的障碍,但实验室里的伙伴们对他非常照顾。”
谈到中国的习俗,Brounie表示,在中国的两年里她越来越像一个中国人,以致自己回泰国时曾因中泰饮食文化差异,被妈妈责骂。她笑着跟我们说道“在中国,吃饭发出声音表示食物好吃,而在我们泰国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她回忆起自己寒假在老师家过年时的场景,“人很多,很热闹”,她挥动双手比划着放烟花的姿势,“让我想起了我们泰国的泼水节。”Lemma则告诉记者,他正努力学习使用筷子吃饭,同时他也在学中文。谈到汉语,他无奈地表示“汉语同一个词放在不同语境里有不同意思,实在太难了。”
走在校园里,他们独特的身份总是让他们遇到一些有趣的误会。Brounie说,曾经有一次她去买手抓饼,老板一个劲地问她是红色还是黄色。在泰国,红色与黄色是不同政党的代名词,她表示“我其实不支持任何政党,我爱好和平。中国人对泰国存在一些误解。就像有一次我去买草莓,老板还问我在泰国是不是没有这种水果。”他乡梦当问到为什么选择出国,来到南工时,Brounie脸上浮现出憧憬的笑容。“我希望能把自己的中文学得更好。”Brounie的梦想是未来当一名汉语老师,她说“虽然之前自己是读汉语专业的,但来到中国才发觉自己中文水平的不足。”来南工的两年生活里,她喜欢反复听新闻,喜欢在与不同人的交流中不断提高中文表达能力。她尽可能抓住每一个学习汉语的机会,在采访间隙记者提到了一个名词,她很宝贵地把它反复念了几遍,开心地说“今天又学到了一个新词。”在中国,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在让Brounie离梦想更近一步。
与Brounie不同,除了自己的梦想,Lemma身上肩负着更重的民族使命。据悉,此次Lemma共与五个埃塞俄比亚学生一起来到中国,而他们是祖国第一批到中国的海外留学生。谈及此行目的,Lemma表示“我们是在政府和国际组织帮助下来到中国的,我们有自己必须扮演的角色。学习新技术带回祖国是我们责任。”为了更好掌握新技术,Lemma坦言自己一天至少14个小时待在实验室里。于他而言,出国的荣耀带来的是压力以及巨大的学习驱动力。而这尤其体现在他对时间的分秒必争上。记者曾问到他是否会尝试一些中国运动时,他的回答是“自从来中国后就很少运动,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学习,运动是在条件许可情况下的一项奢侈活动。”归去何方对于每个留学生,异国的生活再精彩也终有离开的一天。当问到未来会选择回祖国还是待在中国时,Brounie犹豫了。但她还是坦言,回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对中国的感情,让这个女孩在谈到回国的时候,有点淡淡的忧伤,她用比较生硬的汉语说“毕业那天我肯定哭,对这种离开,我不喜欢。”她表示回国后会经常来中国,看看朋友,看看南京。她甚至表示,她渴望有一天自己能带自己的中国朋友一起去看看自己的祖国。也许她终究会离开,但这份跨国情谊永存。
而Lemma则坚定地表示,他要回国,“我的学生期待我能分享我从中国学到的东西。”他的梦想是在回国后能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为自己国家建设而努力。另一方面,Lemma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有了家庭,孩子在几周之内也要诞生了。他有一个家庭在等他回国。
出国留学,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份迈向未知的勇气,更是拥抱崭新人生的决心。在我校,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的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收获不同的精彩。他们或者怀抱美好憧憬朝梦想奔跑,或者披荆斩棘为国家而奋斗。对于他们,我们唯有深深的祝福。 何湘杰 陈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