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授推荐意见:读书着重在思辨能力的锻锤。具有了思辨能力,可以处理一切理论问题。同时也可感知徐梵澄、钟泰、伍非百诸先生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之美,感知陈康先生行文严谨扎实、言必有据,从而体味论文写作的正道所在。
徐梵澄著:《老子臆解》,中华书局,1988
作者徐梵澄自序摘录:“梵澄学殖浅薄,自愧读书不多。时值艰虞,遭家多难,自放于域外者,三十余年。以一九七九年归国,闻老子有帛书本,亟求得而读之,以惊以喜。遂就诸本斟酌,写成一定本,而亦未必定。越数年,以为说原文应是如此如彼,盖有其由,亦当说明之,遂就全部老子哲学为之解。文字既有拣择,句读稍异寻常,义理遂可批判。未肯全袭旧说,间亦稍出新裁,根据不丰,祇名臆解。
虽然,亦非造次而为之者。尝以谓俗儒诂经,道士宣教,多说废话。尤以倡儒、释、道三教合一者,挦扯牵合,遂成‘同善社’之谈。而自来口义、语录、讲章之类,一发议论,策锋便起,徒快语言,羌无实义。凡此皆心所不以为然者,不敢效也。故每章撮其大意说之。疑难处释之,其原自明白无需解释者,略之。析理参以周易及先秦古说,不废庄子;偶见颇同西洋哲学者,标出之,意在点染以时代精神;无所发挥,盖非论老子哲学也。隶事,多取春秋传,间有取后世者,皆历史大事。音义多本之尔雅、诗序、说文等,以古字义解古文义,亦时有涣然冰释,怡然理顺者。要之,求以至简洁浅显之文字,解明书中之义理,恰如其分,适可而止。”
钟泰著:《庄子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本书对《庄子》全书重加断句,训注词句,考订各篇真伪,不仅对前人注释失误处予以辨正,且比较儒、道、释三家之学与庄子之学的同异,分析透彻,不乏创见。《庄子发微》主要内容有:内篇:消摇游第一;齐物论第二;养生主第三;人间世第四;德充符第五;大宗师第六;应帝王第七;庄子发微卷之二等。
杨树达著:《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本书旨在疏通孔子学说,首取《论语》本书之文前后互证,次取群经诸子及四史为证,无证者则缺之。疏通的次序,大抵训解字义、说明文句者居前,发明学说者次之,旁证之事例又次之,旁证推衍之文字复次之。总体上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以便读者参悟。陈寅恪序本书时,以为此法殆与宋贤治史之方法暗合,为治《论语》者从来之所未有,可为治经者辟一新途径。
赵岐注:《孟子注疏》,孙奭疏,中华书局版“十三经注疏”本,1980
《孟子注疏》,全书共分十四卷,每卷分上下两部分。正文部分是战国时代孟子论著,在孟子论著的章节之下又附以后人作的注(释经为注)与疏(兼释经与注者为疏。义疏、疏义和正义皆是疏之别名)。注是东汉赵岐作。关于疏或者说正义的作者,古代学者众说纷纭。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正义是南宋邵武一士人的伪作,非孙奭之手笔。而宋人陈振孙等却认为孙奭尝奉诏校订正义。就现有的记载来看,明朝人对孙奭是否作正义并无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