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洋大学 - 《江苏海洋大学报》
馒头记
作者:陈仕林
文章描述了过年蒸馒头的习俗和过程,以及蒸馒头蕴含的历史积淀与人类智慧,强调了传承传统技艺的重要性。文章中还描述了制作馒头的具体步骤和感受。
年关将近,年的味道也越发浓郁,而蒸馒头则为我家年味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我们家乡,馒头是有馅的。暂且抛开它的真实身份,自家的馒头却是历史悠久。年前蒸馒头这一传统据奶奶说已经延续了五代人。馒头大多为萝卜肉丝馅,馅料配制并不复杂,地里刚拔的萝卜洗净,刨成细丝,装入布袋,挤出水分,入锅配肉丝、姜末、料酒、盐等佐料翻炒,熟透即可。而此时,用来做馒头皮的面团经过一整晚的时间已经发酵好,散发出小麦特有的甜香。
蒸馒头是一件大事,本来想睡个懒觉的我被奶奶从被窝里拖了出来,套上围裙拉到桌案前。其实之前那么多年,我并没有做过馒头,只是在吃馒头方面做出一点贡献。奶奶只好手把手教我。初学很快,馒头基本有了卖相,开始我有点急躁,一心想快点包完出去玩。后来我发现奶奶在做馒头的时候很肃穆。奶奶说,蒸馒头是一件很虔诚的事,因为一开始家里的馒头不是吃的,而是当做祭祀祖先的祭品,不可以嘻嘻哈哈,听罢我也收起玩闹的心,认真起来。
淡雅的檀香飘散在厨房里,厨房里的一切显得简单而有条理,特别能让我静下心来。不知不觉中,我发现这包馒头的捏拿揉压等步骤有种说不出的韵律,忽然想到,这些手法似乎传承了几代人,有近百年的历史。我不知道这些手法如今有多少家庭还在传承,但是我知道,这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可能有人会怀疑它的价值,没错,现代社会追求效益,工厂加工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无数传承千年的技法消失在了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它们的价值在庞大的需求下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有的成为了所谓的“遗产”,蒙被着岁月的灰尘,传承者如凤毛麟角,还有的成为语焉不详或有史有据的记载,却无法重现世间。但是,它们所蕴含的历史积淀与人类智慧却是无法掩盖的盛世芳华。
时间悄然过去,馒头已经包好,该上锅蒸了。院子里有一个特殊的厨房,里面使用的是古老的灶台。这口灶台平时是不用的,在一些重要的时刻才会使用。如煮端午节的粽子,元宵节的汤圆,还有年前的馒头。爷爷在劈柴,这些意义重大的食物用燃气灶或电磁炉有些不妥,用传统的柴禾才能显示心意。高高扬起的斧子,带着积蓄了一晚的力量,划破空气,有力而响亮的一声“啪”,显示着古老的韵律。柴禾在灶膛里燃烧,释放出自己积累的日月精华,馒头安静地匍匐在蒸笼里,接受蒸汽的洗礼。一炷香后,它们将脱胎换骨,产生质的飞跃。
灶膛里的火一直很旺,我感到不解。爷爷说,火旺了,蒸笼里的热气才会足,要是温度低了,馒头长不大,容易“断气”的。我知道爷爷不善言辞,大概是他思考了很久,没有想到什么词语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才会这么说。这大概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后来我查了资料,发现科学的解释跟爷爷说的差不多。
一炷香之后,小小的厨房里弥漫着令人感到温馨的香味。馒头蒸好了,却没有到出锅的时候,一是让高温蒸汽温养一下馒头,使之更加松软,二来呢,使蒸笼降降温,以免烫伤。蒸笼表面的水珠慢慢散去,逐渐干燥,可以起笼了。屋外寒风呼啸,小小的厨房里却温暖如春,我感到饿了,拿起一个馒头,大口咬了下去。味道没有让人陶醉那么夸张,只是让人感觉到一种亲切的乡土气息。
一种普通的馒头,却包含着百年的历史、数代人的劳动,当然,也有着无法割舍的亲情。吃着馒头,想到的,应该是奶奶对子孙们的爱。这种爱,在小小的厨房里,在空气中动人的香味里,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