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海洋大学 - 《江苏海洋大学报》

一场生命苦旅

——读余秋雨《生命苦旅》有感

作者:许文青    
2015-03-15     浏览(53)     (0)

文章讲述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描绘了历史古迹的厚重韵味和文化的失落,提醒人们以史为鉴,懂得文化的良知与自觉。文章强调了生命之旅的珍贵。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化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冬日的午后,阳光倾洒,读一本文化苦旅,体味余秋雨先生笔下的回味、放松与年轻。更多的却觉出了一场属于生命的壮阔与恢宏。
  一场漂泊的旅程,一次次情不自禁的停驻,眼前总是那一段段厚重的历史。余秋雨的笔下描绘了太多的文化古迹,沉淀了太多的历史韵味。莫高窟大门外破落的道士塔群,那是历史对于王圆篆罪恶的证明。那个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中国平民将文物一次次卖给了外国博物馆。晚霞在西天凄艳低垂,民族的瑰宝被无知与贪婪挪开。卑微的人民不知悲哀,但古老的民族之魂却在泣血。余秋雨说:“真不明白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是啊,纵观历史长河,多少国家与民族的财富葬送于无知和贫穷?有时候,丢失所谓的瑰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人格的失落。那时候的中国,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太寂寞。
  “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柳宗元跨越千年飘然孑立,当年的那个柳宗元已然遥远,如今只剩一座柳侯祠供人回望历史。逡巡于字里行间,仿佛跟随余秋雨先生漫步在清晨的祠堂,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漶。好不空荡,好不寂寥。
  一场文化苦旅,余秋雨一路走去,行行止止,地方实在不少。正如先生所说:李白的轻舟,陆游的毛驴都雇不到了。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氛围,也许,这就是属于中国的气息与灵魂。文化的影响太大,说是一场文化苦旅,又何不是一个个历史人物乃至于当今每个人的生命更迭。那条长河里,是每个人最苦痛的挣扎,都成为了一场苦涩艰辛的旅程,经过岁月的长途跋涉,只留下寸寸馨香。
  不管生命如何更迭,不管时间怎么流逝,我们所见的不应该永远都是失去后的悔痛,王圆篆的悲剧会上演,是因为人的无知,正因为我们发现了这个无知,更应该以史为鉴,学会懂得,懂得文化的良知与自觉。
  余秋雨的那场文化苦旅,好一个苦字,看见那些历史所遗留的珍宝,那苦,既是看尽千山万水、品尽世间苍凉的苦,又是悲悯文化失落的苦。
  千言万语也道不尽这场生命之旅的珍贵了,只盼各自明了。就此搁笔,天气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