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眷村·发现与追忆

作者:贾惠淇    
2015-03-13     浏览(48)     (0)

作者参加了"行摄台湾"调研团队,跨越2685公里距离,深入台湾进行调研。他们不仅对眷村文化充满好奇和热情,还对两岸共同历史和台湾深厚感情有了深刻认识。调研过程中,他们收获了沉甸甸的记忆和责任。


  跨过2685公里的距离,穿过30度的温差,2014年12月26日,“行摄台湾”调研团队师生一行14人,踏上海峡对面的土地。扑面而来的是暖暖的海风和甜甜的笑意。
  初逢·由远及近的豁然开朗早起,微醺的晨光细碎地铺进窗子。放下刚到台湾的新奇,开始第一天的研习之旅。虽说在行前自认为做了充分的了解,但在真正接触眷村人,尤其是听周健老师、张品老师以眷二代、眷村研究人士的角度进行描述后,我们的思路和视野才真正地被打开,由最初的眷村文化保护深入到诸如社群关系、文化传承等人文思考。老师们讲的幽默风趣,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只恨1个半小时的时间太少,而想问的问题太多。中午徐振兴老师还留下来和大家一起用餐,大家边吃盒饭边讨论问卷,谈到兴起恨不得用筷子作笔赶紧记在纸上,从语法到词汇,从结构到思路,徐老师对调研问卷的设计和修改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指导建议。
  开拔·8个城市共13个眷村和4所博物馆调研工作正式拉开帷幕。到了曾经的眷村———四四南村,带着紧张、忐忑、新奇的心情,我和队友升旭、程浩在四四南村的大门口等待作家刘台平先生。“刘先生您好,我们是来自吉林大学的学生。”“你好,你们都是哪里人呀?”“吉林的、山东的、四川的”“哦,你们那里我去过哟!”刘先生很亲切,思维很活跃,讲他小时侯的故事,对文化的看法,讲历史、地理。当谈及对子女的教育时,他感慨地说:“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时尚,哈日、哈韩,甚至哈台,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却远远不够,如果不了解过去,那如何面对未来。你们这些年轻人,每个人有责任有义务,带台湾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每年有那么多学生来,如果每个人都在做这件事,是不是很有意义!”
  收获·沉甸甸的记忆与责任短短的14天,有效调查问卷210份,深度访谈47个,沉甸甸的资料,满满的SD卡。在总结成果时我们才发现,不知不觉收获已如此丰硕。回首望去,有过崎岖山路的花莲之旅,也有过浩瀚无垠的碧波徜徉;有过山风呼啸下的街头采访,也有过当头烈日下的左营漫步。就像文化大学国际长林柏杉在成果发表会上所讲的:“眷村是两岸的共同历史,丰富了台湾的文化内涵。来自吉大的青年师生,寻访前人艰辛的足迹,见证两岸人民共同的情感。曲终人散时,寄望带回台湾的爱,让我们延伸这段珍贵的回忆。”调研中的我们不仅有对眷村的好奇、热情和追索,怀着对逝去历史的探寻、思考和总结,更沉淀着对宝岛台湾的深厚感情。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眷村人对大陆母亲的“怀乡”与“眷恋”,也由衷地为他们“克难”与“团结”的精神而感动和骄傲,它就像是一条紧连着海峡两岸的伏线,深藏在人们心底,却让人永远无法忘却。
  (作者系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