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立“医”先立”德”———听孙大麟讲座有感
文章强调了医德对医生的素质的重要性,提倡将人文关怀纳入医患关系,提升医生的人文素养。医患关系的现状亟需改善,提升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是必要的,这也将直接决定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和医生的良好职业素养。医学本身也是一种对人的关怀。文中引用了一些著名医生的名言作为行动的指导。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久前聆听了校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大麟教授所做的《医学是科学的,也是人文的》讲座,让我恍然明白了“立医先立德”的道理。做一个医生,医科专业知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先立医德,拿出自己的同情心,以一颗博爱的心来对对待每一个病人,用自己的“微笑”温暖病人,解除病人的心理压力。
孙书记的演讲对“医学与人文精神”、“医学简史”、“高等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等三个方面作了阐述。不难听出,孙教授没有将讲授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上而是更多强调医学的人文性,医生面对的首先是病人,对待病人是什么态度直接决定了医生的素养,医生好的态度是病人最好的镇静剂,它首先会接触病人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痛苦,使病人对医生产生信赖感。这直接触及了中国医患关系的痛处,我认为唯有解决好医生对病人的态度问题———而医生这种对患者的态度就直接反映了医生的人文素养———方能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帮扶病人这一当代社会的弱势群体。其中周国平先生的例子就是对现实医患关系的揭露———医生,几乎已经成了冷酷的代名词。“医者父母心”,应给我们医学后来者以警示,改变现状,是我们的使命。
在中国,“望闻问切”四步法通过长时间医生与病人的接触,使病人对“郎中”产生信赖,从而一方面使医生敢治,另一方面也使病人能够大胆地接受治疗,治愈率大幅度提高。在黑暗的中世纪,传教士忽视了对病态的认识,只是以宗教的观念予以解释,极不可取。文艺复兴则打破了宗教观念,使人得以解放。随后中西医学在以“关怀人”为目的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从古代医学,机械医学,生物医学,再到后来的生物环境医学,纵然各国的治愈方法有所不同,但不得不承认,医疗技术迅速发展,治愈率大大提高,对一般疾病的防御及治愈能力也有了质的提高,医学对保卫人类作出了杰出贡献。
但随着社会发展,医学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艾滋病、癌症、心脑血管病患者几乎成直线上升趋势,病人的增多使医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专心对待一个病人,这并不是说医生不顾实际情况、乱治病,而是医患关系在逐渐减弱,对医生的不信任感也在上升。
从源头上看必定是先有患者,而后有医师,病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医生的“饭碗”。按常理来说,医生必定要珍视自己的“饭碗”,然而“满汉全席”让医生目不暇接,这使医生对患者的依赖程度减轻,再加上忙于对医学技术的追求、繁忙工作使得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相对减少,诸如此类也就造成了现在医患的现状。可以说,医患矛盾的产生其中有复杂的社会问题,诸如医生压力大、责任大、负担重,病人家属有时蛮不讲理等等。但是在对待病人的态度方面,医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对病人的关心程度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讲座给我思考,我认为医院应将以单纯“看病”为目的改为“照顾好病人”,一切设计围绕“方便病人”这一中心展开,设计得更为人性化,使病人从内心将医院看为康复的天堂,解除患者的顾虑。现在的医院,将各科室划得很细,一方面看是更加专业化,另一方面却忽略了对病人的正确引导,使病人求诊很茫然,都不知自己具体要到哪个科室,给患者造成不便,而且科室细化使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违背了整体的观念,给病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隐患。而对医生这个群体来说,从现在起便应该注重对自己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医生成为“艺术家”、“哲学家”,让医生“博爱”,在治病过程中对病人有同情心,产生“人”的整体观念,服务于“人”,让医患关系变得正常起来。
医生经历生生死死,意志会磨练得十分坚强。但重要的是,素质可以过硬,但心肠千万不能硬起来。医德就体现在医生的意志的坚强和心肠的软弱,视疾病为敌人,视病人为自己的战友,并肩战斗,攻克“高地”。立医先立德。医德是根基,没有好的医德便支撑不起庞大复杂的医学体系。达摩祖师之所以能成为唯一一个身兼七十二绝技之人,正是其禅功了得,思想上的高度造就了他武功的高度,虽然这只是传说,但这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德的重要性,构建巍巍医学大厦,绝对需要足够高的医德,从今天起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学习,是身为今日医生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以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之职务”,医祖希波克拉底之言正是我辈追求之目标。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树立崇高的德行”是我们的职责,立医先立德,让我们从现在起,修身养性,打好医学的根基———树立医德,承担起新时代医生的责任。
·刘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