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莫言与《红高粱》

作者:房伟    
2015-03-04     浏览(89)     (0)

  千言万语不如莫言。鲁迅曾在《野草》中说过:“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沉默往往使人得到内在精神的充实。莫言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同时,莫言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作家。当代文学直至今日,所形成的审美表现方式、审美意蕴、语言文体,能否为大众所接受、普及,能否真正形成经典化的意识,都存在颇多争议。当代文学更讲究个人的主体作用,以及对于社会的反抗力。因此,莫言值得我们关注。
  莫言的小说中有许多儿童形象,如长篇小说《四十一炮》的主人公“炮孩子”罗小通,《红高粱》中的豆官,《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拇指铐》中的阿义等。莫言善于以儿童视角讲述故事,展现出活力、激情、想象力,以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语言特点。有评论家认为,莫言的叙事风格充满了磅礴的生命元气,同时泥沙倶下。人物形象是主题表达的重要方面,但主题不等同于中心思想。主题是作品集中鲜明地表达的意蕴,越是经典的、优秀的、伟大的作品,它的主题越是丰富、复杂。
  莫言是乡土中国的再造者。乡土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中的一支主潮性力量。对乡村生活的描述,对乡土的热爱,深深根植于作家的血脉中。当今文坛活跃的作家,很多以乡土题材著称,他们笔下的乡土世界、乡土故事,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莫言以他丰沛的元气,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表述,改变了我们对乡土文学的原有看法。他笔下的乡土世界,充满了浪漫与激情,野性与自由。在莫言之前,当代小说中从未将土匪塑造得如此讲义气,如此浪漫。所以莫言的《红高粱》一经出现,震惊文坛。莫言之后,写土匪甚至成了当时文坛的风潮,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坛兴起“匪型小说”,土匪成了浪漫、张扬个性的代表。莫言笔下的乡土经过他的精神改造,变得浪漫自由。《红高粱》里的九儿,敢恨敢爱,敢于追求。除了《红高粱》,他的《食草家族》、《蛙》等作品,都给我们创造了神奇的乡土世界。莫言之所以再造充满张扬个性的乡土世界,涉及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乡土文化转型问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迫切地需要张扬民族精神、民族血性的文学作品,这样的作品与传统的革命历史小说有所区别,能够更广泛地为大众所接受,莫言应运而生。他用民间文化改造和反抗被污染、被伤害的社会,重新寻找民族的种性、血性和活力,他是高贵的人性歌颂者,歌颂爱情,歌颂反抗者,歌颂纯真美好。文学传达的精神有一定相通性,西方人也能很好地接受莫言的作品。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向往自由,都向往美好热烈的爱情,所以无论东西方人都能在他的作品中很好地沟通,这也有利于他作品的传播。怎样评判一个作家是否是大作家,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他能否在作品中建立自己的艺术世界,既包括他的表述方式与语言运用,也包括他给读者提供的独特的文化时空。正如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小镇,张爱玲笔下的上海香港,莫言笔下独特的艺术世界是高密东北乡。这个世界里有红高粱和香醇的高粱酒,也有敢恨敢爱、充满激情活力的村民。他的语言也极具特点,被称为魔幻语言,表述了中国式的魔幻现实。
  莫言是地道的山东高密人。1955年出生,后来参军,之后由军队保送到解放军艺术学院,开始了他的创作历程。1980年在河北文学期刊《莲池》上发表了处女作《春夜雨霏霏》,正式步入文坛。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等。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无疑给中国文学带来了鼓舞,虽然中国文学还存在很多争议,但莫言的获奖,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的当代文学真正地走入了世界,并在世界上树立了经典化的地位。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文化,经过新时期以来几十年的转型,已树立了有利的形象和地位,意义重大。中国当代文学应该被经典化,当代文学已然创造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
  《红高粱》是莫言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莫言在学习期间就开始构思,后来在北师大读写作方向研究生时,这部作品已呼之欲出。一经发表,如同一颗原子弹,给予文坛极大的震撼。这部作品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这部电影在国际上获了很多奖,张艺谋也一举成名。国外的评委惊讶于中国绚烂的民间文化,以及充满野性的自由精神。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戴凤莲与土匪———后来成为抗日英雄的余占鳌之间的爱恨情仇,表现了中国民间传奇精神和野性自由的创造力。齐鲁文化中“齐文化”和“鲁文化”有区别。“鲁文化”讲求礼制,而“齐文化”则更富有现象力。莫言的小说可以追溯到蒲松龄的文学传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谈鬼说妖,但又饱含人的精神。莫言小说中也有这样的精神,比如《四十一炮》的主人公“炮孩子”罗小通,他和妹妹在想象之中发射了四十一颗迫击炮弹,替父报仇。
  同时,《红高粱》也写足了高密东北乡充满血性、野性的故事。戴凤莲漂亮年轻,却被父亲嫁给麻风病人单扁郎———高密东北乡大富豪单家的公子。在戴去单家的路上,遇到了带给她一生爱情的人———余占鳌。余占鳌在抬轿时,对这个女孩产生了同情,继而有了爱情。按照高密的风俗,姑娘出嫁三天后要回门。戴凤莲骑着小毛驴回家,在路上又遇到了余占鳌,高粱地定情。戴凤莲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爱情。后青年轿夫偷偷潜回单家,一把火烧死了单老爷和他的麻风病儿子。戴凤莲就成了单家高粱酒家业的继承人。余占鳌以长工的身份住进了单家,帮助戴凤莲造出了真正的高密红高粱酒,远近闻名。后来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整个高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余占鳌决心反抗,为了民族,为了乡亲们,反抗日本侵略者。他聚集了四、五十条精壮的汉子,埋伏在胶平公路周围,准备伏击日本车队。九儿上前线给队员送拤饼,被日本人的机枪扫射击中而牺牲。电影《红高粱》的结尾处理得很凄美,余占鳌带着儿子豆官,孤独地站在公路上,周围浓烟滚滚,高粱地里是死伤惨重的自卫队员,以及心爱的九儿的尸体。张艺谋在电影中大胆地运用了一个全红的画面。整个世界变成一片血红,血红的太阳、血红的高粱、血红的土地、血红的天空,在一片血红之中,只有一个孤独的男人领着他的孩子。小豆官唱起了民谣,呼唤他的母亲。画面静止,只有儿童稚嫩的嗓音在深情呼唤。至此,电影结束,响起了凄厉悲壮的唢呐声,把整个悲壮的情怀烘托到极致。
  莫言的语言有野性,有魔力。如小说这样写道:“奶奶拉着毛驴逃过蛤蟆坑,重新上驴,渐渐嗅到了东北风送来的高粱酒气。奶奶千遍万遍地为自己壮胆,但临近结局,心中还是十分惶恐。太阳升高,燃得很旺,地上升起袅袅白烟,奶奶感到脊背阵阵透凉。单家所在村庄遥遥在望,在愈来愈浓的高粱酒香里,奶奶感到脊椎里的骨髓仿佛冻结。路西边高粱地里,有一个男子,亮开坑坑洼洼的嗓门,唱道:‘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铁打的牙关,钢铸的骨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十九;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从此后高搭起红绣楼,抛撒着红绣球,正打着我的头,与你喝一壶红殷殷的高粱酒。’”歌词热情奔放,体现了莫言的语言风格。莫言的语言活色生香,触觉、味觉、嗅觉、色彩、温度,在他的笔下都活了起来。与影视剧相比,小说《红高粱》更为艺术化,它不是遵循以往小说发生、发展、高潮、尾声的故事过程,它的时空线索交叉跳跃,故事复杂,语言鲜活。
  真正的纯文学艺术一定是有难度的,要想进入它的世界,感受文字带来的美和想象力,就要潜心品读每个字词所带来的艺术想像。进入艺术世界之中,你才会感到文字的巨大魅力,才能真正进入美的殿堂,继而提高个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