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财经大学 - 《山东财经大学报》

时代与文学的融合

2015-01-22     浏览(51)     (0)

这篇文章介绍了《大河向东流》作品研讨会的掠影,小说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对历史把握比较准,是一部集思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语言精炼、结构严谨、人物鲜活、故事情节丰富的主旋律作品。

时代与文学的融合
《大河向东流》作品研讨会掠影
马克思主义学院 葛宁 学生记者 李莹
  日前,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离退休工作处、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河向东流》(华文国际出版社)座谈会在燕山校区举行。来自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新华社山东分社、山东省社科院、大众日报和我校的十多位专家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研讨评价。作者张敦胜教授表示,历时数年创作长篇小说的动因,就是想表达新中国成立60年来曲折发展的历程,歌颂我党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
  关于小说的文学性,山东大学文学博导贺立华教授说,这本书集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于一体,于当代文学并不多见,非常佩服作者的知识宽度;尤其是对腐败的批判,充满了作者的义愤和激情,堪称当代的《儒林外史》;好书应该有批判精神,这也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良知。山东师大文学博导杨守森教授说,此书非常有历史感、现场感,有很强的可读性;里面描写的诸多人物性格鲜活、栩栩如生,如“小辣椒”、“马列主义老太太”、几个腐败分子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书语言精练、活泼,引入几十首诗词,有点像《红楼梦》,彰显出作者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本报社长于洪良说,写历史往往写成流水账,还会流于说教,但这本书却写得很灵动,以小见大,语言很生动、很调皮、很幽默,充满正能量,反映了张教授驾驭文字的高超能力;小说塑造的人物形形色色,非常鲜活,栩栩如生。
座谈会上,很多人认为小说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原山东省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说,经济学教授写了一本小说,反映中国社会的变迁,教育后人,为“中国梦”做出贡献,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事情,反映了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是有社会责任感的;此书主题鲜明,写得也很好,对年轻人了解历史很有帮助;这种小说省里也不多见,值得祝贺。山东商报副总编王法争说,作者把自己60年的人生经历融入小说,把社会60年改革发展变化史通过自己擅长的经济学表现出来,以小见大,可读性很强;书中的人物刻画、语言、细节都很到位,读后很受启发。大众日报高级记者刘蓬基说,这本书对腐败的批判具有前瞻性,故事性很强,体现了作者对国家治理的关心和历史使命感;如今沉下心来写小说的不多,这种综合多种知识的小说更不多见,读后从中学习了历史,受益很大。《老干部之家》编辑部主任刘培龙说,此书故事性比较强,很适合年轻人看,能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社会历史,符合习近平提出的正能量要求。
原山东经济学院纪委书记鲍承发认为,“有个名人说:‘一切好的作品都是说真话的,一切坏的作品都是说假话的。’张敦胜这本书说的都是真话,反映了60年的现实,反映了时代的心声,写得很不错,反映出作者具有一定的童子功,很有才气”。王克玲教授表示,有一些文艺作品对历史的态度要么全盘赞扬要么完全否定,正确反映历史的少,而这本书对历史把握比较准,对青少年教育是本好教材。刘晓霞教授说,小说反映了我们六七十岁这代人的酸甜苦辣、曲折人生,写得很生动、很生活化;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简直就是活在这本小说里;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激荡的时代、伟大的时代,成就了一件大事,很了不得。原离退休处党总支书记马德荣还现场作诗祝贺:夕阳无限好,彩霞飞满天;大河东流去,润物在人间。
  本书长达33万字,作为一本歌颂改革、礼赞社会进步的政治历史性题材的小说,采用文学与历史的杂交体裁,讲述了新中国60年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并最终走向改革开放繁荣富强的社会历史。在表现手法上引入哲学思维,揉进大量经济学知识及文学诗词、名言警句,是一部集思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语言精炼、结构严谨、人物鲜活、故事情节丰富的主旋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