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财经大学 - 《山东财经大学报》

《鸿门宴》中
品项羽

2015-01-22     浏览(56)     (0)
《鸿门宴》中
品项羽
○秦松乔
  提起项羽,人们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悲剧英雄,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于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是一个性格复杂的英雄形象,从少年成长之路一直到最后的乌江自刎,司马迁运用了一万多字的笔墨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壮阔恢弘的历史画卷。
  初次接触《项羽本纪》还是鸿门宴一段,这是项羽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也是人们评判项羽性格特点的一个重要依据。“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短短一句话就揭开了鸿门宴的序幕,刘邦内心此时定是想要一夺天下成就霸业的,可是他的军事实力仅为项羽军队的四分之一,即使他有如此的野心也绝对不敢公然与项羽作对,因而在占据土地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去和项羽相见。有人提出,这是否代表着项羽轻敌?我不能否认这一点,在当时的环境下项羽的实力远远大于刘邦,在他的心中刘邦对他还远远构不成威胁。这种心理本是人之常情,可在乱世之中,岂敢掉以轻心,足见项羽缺少心机的狂放性格。
  在这样一场政治宴会之上,明明可以除掉刘邦以绝后患,但项羽却始终不肯杀掉他,为何?如果仅仅看做是项羽的妇人之仁未免有些片面。在我看来项伯这个人物在这个事件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于项伯有恩,项伯为报恩偷偷送点情报去给张良,在双方激烈相争的关键时期,这些倾向、哪怕是小细节都会改变战争格局。更重要的原因,项伯在项羽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叔父与侄子的关系,项羽对他可谓言听计从。项伯屡屡在项羽面前说刘邦的好话,项羽肯定会考虑的。而项羽的谋士范增早就觉察出刘邦不会安心受项羽的统治,于是向项羽提议杀了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范增知道项羽不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默然不应”一词富有深意,说明项羽此时内心是有思想斗争的。一方面,他答应项伯要厚遇刘邦,君子一诺千金,既然已经答应项伯,又怎好反悔?另一方面,范增提议杀死刘邦以成就大业,他也不是没有考虑过。最终还是前一种思想占了上风。项伯曾这样劝项羽:“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一个“许诺”对于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来说分量是很足的,一旦答应就绝不反悔。从中我们也可看出项羽的英雄气概。
  有人批判项羽屠城害命、生性残暴,我们不能否认。但纵观历史,成则英雄败则寇,那些成就一番霸业而没有荼毒生灵的帝王,少之又少。但对于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来说,更多的是个“不忍”之人,说此话的正是对项羽知之甚深的谋士范增,他说过“项王为人不忍”这类的话。又有谁不愿运用最和平最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作为将领,身负重振楚国大业的重任,他必须用尽全力攻城略地,以成就霸业。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绝对不能只看表面,如只看到了他的兵戈,又看没看到他心里的眼泪?亲人死于战乱,秦朝的铁骑踏平了他的国家,此时以暴制暴似乎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人是最复杂的,都有其多面性,评价一个人物应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中去。
  项羽出身高贵,是楚国最后的希望,他肩上的重担是家国担当、天下苍生。 可这,究竟是福还是祸?他不愿学书剑,坚持悟透万人敌之术。是急功近利吗?他想要的不过是重振楚国的威望,时不待我,真的等不了这么长时间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他,喜欢上他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不知变通也罢,妇人之仁也罢,不善用人也罢,到底是后人给他扣上的帽子。我看到的是他的无奈,他的担忧,他的种种顾虑,还有巨鹿和彭城之战的雄才大略,包括他万般无奈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