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 - 《莆田学院报》
感怀一年访学生活□中文系教授 郑燕萍
2008-12-12
2006~2007年学年,我有幸获得去苏州大学访学进修的机会,师从博士生导师曹炜教授,从事现代汉语词汇、近代汉语研究,获益匪浅,铭感至深。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我们像辛勤的淘金者,从闪动在白杨叶子的光点里,把握阳光的节奏;我们像朴实的农夫,把手指插进松软的泥土里,感知温暖的力量。在和阳光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光明、温暖向上的力量。”我觉得苏州大学就像一缕阳光,置身于这么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同时也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耳濡目染的并不只是一本书到另一本书的旅行,心得也不全从有字的文间而来。导师曹炜那宽广的学术视野、睿智的学术智慧、执着的学术追求,还有那江南名士般的真性情,给予我终身受用的启迪。
重塑学术信心,寻回潜心向学的单纯与执着,是进修期间思想上最大的转变。有了这份学术自觉和责任之后,日子虽苦,也乐。
以学生的身份重返校园首先要投入做的事有两件,一是读书听课二是研讨写作。“不惑”之年去到陌生的地方住集体宿舍,水土不服困难很大。但我们都非常珍惜这个机会,都很刻苦。
位于校本部东区有个中文系资料室,并没有孤本珍本之类,却是我常去之地,它不很宽敞,可是非常安静,正好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面对资料室门类还算齐全的专业资料,我采取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的办法阅览,看了专业所需的不少专著与论文,虽然许多书与论文只是过过眼,有个大致了解,但也并非杂家那种“漫羡而无所归心”;而听课是一定少不了的,所听之课有博士硕士的专业课,也有本科生的基础课,前者可以帮助了解语言领域最新的学术动态,拓宽学术视野;后者可以加深基础理论,领略名师高屋建瓴的授课艺术,做到研究切磋与教学借鉴两不误。
导师曹炜教授是苏州大学首批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其学识渊博,学术成果斐然。课堂上不管谈学还是论道都潇洒通脱,诙谐幽默,透露人生的智慧。他的讲学思路非常活跃,学术眼光也非常独到,他的词汇学、语义学研究每一专题都能把学术研究动态与研究瓶颈阐述清晰,真让我们大开眼界,领悟到研究的视野何等重要。而专业的读书报告制度也是导师的传统保留节目,一般每个月举行一次,每位同学把准备好的专题拿到班上“开讲”,大家围绕所讲内容展开讨论,最后导师讲评总结。在这一交流过程中,导师看重的是你有没有问题意识,以及材料是否足于支持论点等等。
除了专业学习之外,各种各样的讲座也颇吸引人,校本部西门门口有一告示牌,总贴满各种讲座的通告,大家有事没事会到那里看看,选择有兴趣的听讲。即使是学界“大腕”出场,告示也是极普通的一张纸,说明何时何地之类,不会怎样包装和张扬。也许名人讲座太多,在校园里要“制造”所谓“轰动效应”是比较难的。融入这样的人文氛围生活变得极其澄静与平和。
当然,访学期间首要的任务是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可就自己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向导师请教,也可通过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提升自己研究能力的过程。访学期间,我所做的研究主要有:
1、着手进行专书《广告语言的多维透视》的写作准备,这一课题的写作已酝酿多时,访学进修给了我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能在导师的帮助下,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框架和思路,使多年的思考变为现实。
2、完成两项研究课题,一项是“人名用字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此研究课题是莆田学院2006年立项通过的校内重点项目,访学初始阶段,因为有了这一明确的目标和前期准备,使我能够迅速进入研究阶段,并陆续写出该课题的系列论文5篇,分别在《修辞学习》、《汉字文化》《福建论坛》等刊物发表;另一课题是“明代早中晚期三部白话小说虚词计量研究”,这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课题负责人是博士生导师曹炜教授,我是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参与这项课题对我是个全新的开始,为此我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读这方面的专著与论文,听取导师的写作意见,切磋交流,修改完善,较为顺利完成我所承担的任务———“《型世言》程度研究研究”这一内容的写作,一共8万字,其系列专著将于2009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专书计量描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我完成这一课题的4篇论文,分别在《汉语学报》、《学术交流》等刊物发表。
以上这两个课题一个属应用语言学研究,一个属近代汉语研究,虽然领域不同,但所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却是一致的,这种方法能保证研究的客观性,更好地揭示语言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是目前学术界较为推崇的一种研究方法。因此完成这两个课题,不仅仅是研究内容方面的收获,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所采用的技术路线,也即方法论方面的收获。而后者对今后的学术研究无疑帮助更大,影响更深。
总之,一年的访学生活带给我的是一份充实的体验,值得我终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