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路路,1954年出生,北京人。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我校哲学系。毕业后工作于北京市委研究室。1984年学校成立社会学研究所,他重回学校,至今已从事教学科研行政工作27年。现任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北京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我校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2008年被聘为我校二级岗教授。
学生眼中的rationalemotionalist在社会与人口学院,同学们总爱把李路路教授亲切地称为“路路老师”。难以想象这个被学生们冠以如此可爱名字的老师竟然是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主任、身兼数职并成果众多的教授。
学生说:“路路老师是‘rationalemotionalist’,即‘理性的情感主义者”。第一次听到学生对他有如此的评价,李老师笑着说:“我基本赞成吧。”在他看来,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做研究必须是什么就是什么,为人处事也一样,必须保持足够的理性去思考。”但是他又总是怀有一颗宽容心,“我会有我的要求,但是如果学生不愿意做,或者说做不到,没关系,我不会强求。这也许就是学生说我是‘rationalemotion鄄alist’的原因吧。”
听过李路路教授上课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他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多种不同理论观点、理论视角、理论逻辑的解释,让学生们思考这些理论的差别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讲过,社会学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多元化。所以李老师常常通过解释分析前人的不同视角和逻辑,期望能够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去研究多层次、多面向的社会现象。“唯有在对前人基础理论的广泛了解基础上,才能提出比较有价值、有意义的观点。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教学方式。”多年来,李路路教授一直遵循着这种教学理念,踏实教好每一个学生。忙碌却简单 这就是我的生活李路路教授的工作好像永远也做不完。他不仅要给学生上课,而且还承担着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同时又要搞科研做研究。“我算算,一年内的休息时间大概是两个星期吧。”李路路教授说。看到记者诧异的表情,他笑着解释说:“也就是国庆、春节那么几天。因为也需要时间拜访下老师,走访下亲友。”
李路路教授有个习惯,每次接电话时,总是会拿起笔在黄色的便条纸上记下需要做的事情。他太忙了,如果没有记下这些琐事,有时候就会忘记。
“教学、行政、科研永远都是冲突的。”李路路教授表示,“一般情况下,工作上的矛盾只有自己协调。什么事情最急、最迫切、最需要做的就先做。因为你既然担起这份责任,就应该努力尽职做好。”
他的博士生刘铎回忆起在保定的一个中秋节:“那天我们刚好做完一个星期访谈,需要回北京处理些事情。而导师表示不回,因为在保定的旅馆中,他可以享受难得的清静,看看书,写点东西。出了旅馆,我特意回头看了看,在这个周末,在这个国有企业的招待所,只有导师的房间依旧亮着灯……”
刘铎还提到这样一个细节:一次会议结束后,诸多教授正在商讨去哪里吃饭,而李路路教授则宣布自己要先回办公室了。因为,他的包里有一个装好的面包。当记者询问李路路教授是否真有其事时,他憨厚地一笑:“是的,我比较崇尚简单,而且平时工作活动实在是多,所以有时候会带一点简单的东西,随便吃点就算了。”李路路教授不喝酒,也不讲究排场,习惯按简约的原则过着忙碌充实、井井有条的生活。
有人说,简单是学者的前提。我试着询问李路路教授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他说:“过去中国有句老话:深入浅出。其实做研究也是类似的。做研究最困难的是用尽量简单的理论把复杂问题解释清楚。如果能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念、逻辑解释,那么也意味着你对研究对象的深层规律有更好更深的认识。如果你相信有在众多现象后面存在着更深层的规律、机制或原因的话,科学研究工作的任务就是揭示这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机制;当你深入到深层的规律和机制时,你就能够解释更多的现象。所以这一命题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视角是正确的。也是研究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很好体现。”
想做得比别人好 就必须比别人更努力谈及能否给学生一些建议时,李路路教授表示,首先,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切忌追风。“比如我,之所以选择现在的工作,是因为在文革期间对政治理论方面特别感兴趣,在学校学的也是这个。凭着热情与专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业,更能有所建树。”
其次,他指出,现代社会过于急功近利,很多人都求快、求便利、求名利,逐渐忽视了对基础知识、应用知识的积累。建议青年学生要注重知识性的积累,特别是关于自己今后发展需要、自己感兴趣方向的积累。“我在这方面吃过亏,也受过益,所以比较有体会。我读书的时候,源于对政治理论的兴趣和好奇,学了很多与之相关的东西,但是也忽视了外语。所以到后来做研究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在外语上不足,需要加强学习。”
第三,他谈到,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应刻苦奋斗,尤其是学生时代。因为这一时期是唯一不受任何其他事情干扰、可以专心学习的阶段,在这时多学点知识,多看点书,受益匪浅。如果等到工作需要了再学,可能会牵扯更多的精力。而且也不能够学习得那么全面与投入。
“总的来说,如果你想要做得比别人好一点,就必须比别人更努力一点。”李老师说。
李路路教授还给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了几点看法,他从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认为职业包含着两个重要特征:第一,职业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不同的职业体系包含着不同的社会关系。第二,职业是包含着多种社会期待的社会角色。也就是说,“职业”是包含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期待、因而包含着多种多样社会规范的集合体。“因此,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应将职业选择仅仅看作是专业选择、工资选择或机会选择,而应该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和能力并具有累积性的职业。比如,尽管公务员职业的技术性成分对大学生们来说不构成一个难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起公务员的社会角色,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公务员职业所内涵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30年 我与母校同走过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复校三十周年,也正是30年前,李路路教授第一次踏进人民大学校门。“在我看来,三十年来,人民大学最大的变化是它完全融入了现代高水平大学发展的主流,并且科研、教学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李路路教授说。
谈及对学校发展的愿景,他表示,希望学校能有更好的研究氛围与制度环境。也就是说,要在一定的形式化管理基础上(比如说考核),做出比较具有长远影响力的规划,鼓励潜心研究、持续创新的氛围和制度。唯有这样,才能真正产生有价值、有影响力的东西。
他还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简单谈了他的看法。他说:“30年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是社会越来越分化。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地位,还有观念、思想的高度分化。而分化的机制越来越趋向市场机制,而非过去的行政机制。在新的分化形势下,传统的社会整合机制面临着考验,当前中国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重建新的整合机制,如何协调不同地位、不同利益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
2008年10月5日上午,李路路教授出席了纪念我校复校30周年座谈会,并作为教师代表在会上发言。他以社会学为例,就社会学以及社会科学发展谈了两点意见。第一,要更加重视发挥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采取确实的措施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以和谐社会建设为核心的社会建设。第二,要更充分认识当代社会科学在研究取向和方法上的特点,加大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并在管理体制上有所创新。同时,他还表示,包括他在内的人民大学的教师们都愿意尽己之所长,为中国的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事业、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绵薄之力,为把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一个“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