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黄河科技学院隆重举行发展道路研讨会。50名国内知名专家齐聚一堂,总结研讨学校发展经验,共商学校转型发展大计;探讨交流目前民办高校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助推民办高校转型发展。会上,黄河科技学院院长杨雪梅作专题汇报,对学校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办学经验、办学成就、办学体会进行总结,并展望学校下一步的发展。
在此,《黄河科技大学报》刊发校长专题汇报,让我们一起回顾学校三十年办学历程以及取得的巨大进步,立足现实畅想未来,为学校美好的明天共同奋斗。
黄河科技学院从1984年创办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以及各位领导、专家的关心支持下,黄科院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大学的科学发展之路,在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发展历程
回顾黄河科技学院30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为国分忧 顺应改革开放事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艰难起步(1984-1989年)
198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37%,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因公烧伤致残、在病榻上躺了三年的胡大白教授秉承“为国分忧,为民解愁”的愿望,在同为教育世家出身的丈夫杨钟瑶先生支持下,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白手起家,创办了“郑州市自学考试辅导班”,聘请专家、教授挂牌上课,严格教学管理。1985年4月,第一期学员自学考试成绩平均合格率达87%,优异的教育质量赢得了社会赞誉,学校一年多时间就发展成为万人规模的成人教育基地,被《光明日报》赞誉为“全国自学考试的一面红旗”。
敢为人先 创建一所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高校(1990-1994年)
在国家对民办高校学历教育还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胡大白审时度势,1988年率先提出了“创办一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大学”的战略目标。1992年,学校征地建设自己的第一个校园,着手引进和培养师资,为开展学历教育做好全面准备。1994年,学校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成为国家教委批准的第一所民办普通专科高校。
冲破禁区 实现由专科升为本科的跨越(1995-2000年)
实施专科学历教育后,在国家还没有对民办高校能否办本科还没有明确说法的情况下,胡大白大胆地提出了“专升本”的奋斗目标。学院从1995年开始,又一次征地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从各方面按照公办本科设置标准创造条件。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已满足了本科设置标准的要求,2000年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成为教育部批准的全国第一所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
协调发展 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0-2008年)
升本以后,学校更加注重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提出了“调整结构、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创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的办学规律,创建了“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2年,学校获准招收留学生。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展中外合作办学。2005年,提出“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主线”的工作思路。2007年,启动了“八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2008年5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深化改革 转型发展(2009年到现在)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学校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锤炼办学理念,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2013年,学校获批教育部“应用型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并与济源市政府共建应用技术学院。学校先后建成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院士工作站等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44个。建成大学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器和大学生创业园,先后被评定为郑州市大学科技园、郑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郑州市创业园,科技园孵化器被省科技厅批准组建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学校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科研工作突飞猛进, 获得地厅级以上科研奖励2034项,在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2014中国民办大学国内论文排行榜中位居第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数学建模等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668项,其中全国级奖项900项;获得专利80余项,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