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从金融危机谈对待马克思经典作品的科学态度

作者:李建柱    
2008-12-11     浏览(339)     (0)

  据法新社和新华社消息,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马克思的传世名著《资本论》在欧洲受到了青年学者的广泛关注,预计销量大为提高,甚至连德国财长也成了马克思的“粉丝”。与此同时,国内学者意见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热销预示着马克思将重登欧洲主流社会的讲坛,西方将面临一个更大的“马克思主义热潮”;另外一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销售根本不能说明问题,当前只是马克思主义衰退中的“回光返照”。
  笔者以为,离开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和我国的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的兴衰没有太多的意义,但是《资本论》受到重视这一现象本身提示我们:对待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应该具有科学的态度。要做到这一点,笔者以为应该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要完整地把握马克思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勤于著述,著作甚丰。其代表作在哲学领域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在经济学领域有《政治经济学批判》、《工资、价格和利润》、《资本论》;在科学社会主义领域有《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的研究的”。《资本论》是马克思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殊社会形态进行研究形成的理论成果。尽管它是马克思研究生涯的主要代表作品,但是,它毕竟只是马克思等身著述之一部。
  要全面、深刻、准确的理解马克思和他的学说,不仅要阅读《资本论》,还要更加广泛地阅读马克思的其他著作、大量札记、手稿以及书信;不仅从学科建构上把握马克思的思想体系,而且就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也要完整的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不仅要把握某一著作中的某一论断,还要把握这一论断与其他论断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把握某一论断在某一著作中的表述,还要把握这一论断在整个思想体系中丰富、发展、流变的总过程,这是理解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必要前提。
  第二,要历史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所生活的十九世纪,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对殖民地的赤裸裸掠夺暴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可调和矛盾的对抗日益尖锐激烈,马克思在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写就了《资本论》。因此,《资本论》的语言风格、逻辑结构和内容指向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今天,社会环境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已经十分不同,要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和他的学说,必须具有历史的眼光,既不苛求前人,也不妄加菲薄。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不是机械运用的教条,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那种希望在《资本论》里找到现成答案的想法恰恰是庸人的懒惰思想。邓小平提出必须根据时间、地点和具体条件的变化来完整的理解马克思的遗产,这一态度就是对待马克思的科学态度,在当前环境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三,要把搞清楚著作中“哪些是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必须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资本论》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内容丰富,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也包含着对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设想和对一般社会经济规律的论述。如果抛开其中的制度因素,它还包含着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理论、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性理论、价值形式的演变与货币的产生理论、价值规律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社会再生产规律等,都是对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揭示。要搞清楚著作中“哪些是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必须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就是要继承《资本论》中的宝贵思想遗产,为当前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和理论借鉴。
  总之,《资本论》是马克思耗费毕生精力创作的科学巨著,它直接奠定了马克思在世界思想史上不可撼动的领袖地位,它至今还闪耀着穿透历史的智慧光芒。那种认为《资本论》已经过时了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抱过度盲目乐观的态度也不可取,只有科学理解它、科学对待它才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