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农村发展与公共服务改革

——《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齐鲁文库》、《中国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报告》首发式暨宏观经济背景下的农村发展与公共服务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魏海政  闵琪  石绍宾    
2008-12-11     浏览(553)     (0)

  2008年11月29日,《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齐鲁文库》、《中国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报告》首发式暨宏观经济背景下的农村发展与公共服务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东区新校办公楼一楼会议厅举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山东省金融办、山东省财政厅科研所、山东省国家税务局科研所、山东省地方税务局、《光明日报》、《经济学动态》、《财政研究》、《涉外税务》以及山东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和师生9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农村发展与公共服务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和广泛交流。
  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严峻,是与会代表普遍达成的共识。当前我国经济下滑趋势明显,需要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以保增长为目标,实施扩张性或积极财政政策,包括减税,扩大财政支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财政投入,与此同时,应该注意控制举借国债带来的财政风险的增加。
  在具体的政策调整方面,中国人民大学的安体富教授更注重适度的结构性减税,进一步实行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改革,提高出口退税率,支持扩大出口,实行惠农税收政策,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税;在扩大财政支出方面,应该增加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加财政补贴和中央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科技投入,扩大赤字,发行国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白景明研究员更为冷静地判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前提,以及如何掌握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更多地思考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所带来的政策性后果,比如支出的不可逆性。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的李齐云教授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应坚定不移地转向重点保经济增长,果断实行扩张的和适度放松的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结构性减税,实行扩张性财政支出政策,改进支出结构,突出支出重点,运用好财政赤字、国债政策,坚定地贯彻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增加消费需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加强物价管理,控制物价水平过快上涨,同时也要加快资源要素价格等领域的改革。
  来自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的许生主任则重点预测了我国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而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对未来经济增长与财政收支的影响。他认为金融危机的实质就是世界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诱因在于消费结构的世界性失衡,消费结构失衡根源于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从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投资政策三方面提出了经济刺激计划,并使用实证研究工具预测了经济刺激计划分别对GDP增长率、投资增长率、消费增长率和净出口增长率的影响。
  二、农村发展与公共服务问题山东大学医院与卫生管理处处长李士雪教授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发展,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0年,普遍整顿、全面提高、重点建设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尝试期;1991-2003年,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深入探索期;2003至今,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反思期。
  研究基地副主任、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孟庆跃教授通过一般性指标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城乡健康差异,认为收入、社会保障、公共财政政策、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以及就业机会和福利水平是健康和卫生服务的决定因素,城乡卫生服务差异主要表现在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和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方面,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设计城乡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原则、城乡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接轨和一体化、农村基层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经济发展和健康等。
  山东省财政厅科研所李建民所长则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对公共经济在城乡领域的发展阐述了自己的思考,城乡一体化的意义在于从人格上将公民均等看待,旧体制惯性、干部考核机制、财力问题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实现的因素,山东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化问题需要从投资一体化等角度统筹考虑。
  研究基地中心主任、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楚成亚副教授利用在山东省进行的关于农民公共权力观念的调查材料,概括了当前农民对村、乡和国家三个层次的公共权力的期望、评价和参与意识,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收入水平、离村频率、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农民在公共权力观念方面的差异。分析发现:村级组织陷入了“有民主选举,无公共权力合法性提高”的困境;乡镇基层政权正面临严重的合法性危机;农民对国家的信任是目前农村基本稳定的保障。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陈东副教授对当前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利益群体的行为特征和相互博弈机理进行了阐述。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村干部和村民等相关利益群体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意愿与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对这些利益群体的行为特征和相互博弈机理的研究,可发现除中央政府之外,其他群体均扮演着“双重角色”,其目标取向和行为特征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多样性特征。这表明,仅在治理层次和操作层次上改革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于事无补,需要进行宪法层次的制度变革;与此同时,应该通过按照“激励相容、利益均衡”的原则,寻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基层政府与农民等相关利益群体的合作行为。
  最后,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的石绍宾博士就新兴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科技服务提供方面进行了现实的分析。当前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与政府供给之间失衡,农民对政府供给的满意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不足的可行选择之一。相比于“自上而下”的政府供给体制而言,扁平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下而上”模式更为有效,使得农民的农业科技需求可以得到及时发现,供给决策更为科学合理,筹资方案更为公平,信息反馈更为及时。合作社提供农业科技服务的边界受到政府职责范围与财力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的制约。 (石绍宾 闵琪 魏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