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我的汽车情结

王立臣

作者:王立臣    
2008-12-10     浏览(363)     (1)

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对汽车的喜爱,考取驾照后却因交通拥堵和尾气污染放弃了购车,认为少开车对环保有作用。


  记得还是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很喜欢汽车,真想长大了也当司机去开车。那时如果能够坐上汽车更是莫大的幸福。可惜,一年也只有春游的时候才能有这种享受。当时能够看到的汽车也很少,校园内几乎很难找到,如果偶尔有辆汽车停在校内,那围观的一群孩子里肯定就有我。我们会围在车旁看这看那、指手画脚,兴奋异常!为了能够看到更多的汽车,我常常缠着父亲带我去主楼前的广场。那时的校园外围只在南面和西面有公路,西面的公路狭窄,人烟稀少,只有上下班时才能看到大华电子厂工人们的人流和车流 (自行车)。所以主楼前就是我们最常去的地方。我喜欢看道路尽头远远驶来的汽车带着悦耳的轰鸣由远而近,又迅速地由大到小一闪而过,留下淡淡的油香……时光荏苒,一切都来得这么快,让人措不及手。我再也不会为看汽车跑到主楼前了。2003年我利用寒假拿到了车本。都这个年纪了,居然笔试、桩考、路考一次通过?!我想,这是不是和我从小的爱车情结有关系呢?那会儿就像着了魔似的,每天出门或者回家,都要在无人的时候在楼道里演练驾车时的动作。有了车本,就差有钱了。随着学校待遇的逐年提高,我家的原始积累也慢慢地增长,从只能买夏利的外壳,到可以买帕萨特的整车了。这个时候我真跃跃欲试,要圆自己的驾车梦了。可是接下来遇到的两件事,却让我最终还是放弃了买车的梦想。
  那是2006年的一个早上,平常从家里到单位两点一线,偶尔去买菜也都在校园内完成。可是那天早上不行了,我要带几个学生去长城饭店参加一个论坛会,不得不早上起来和学生一起打车前往。开始还没什么异常,可是车到了三元桥上,“壮观”就出现了,我们的车当时正在桥上,向下望去,丛横东南西北四条车道上都是绵延几公里的汽车海洋!这在学校里是从未见到过的。在为之惊叹之余,不免也心生一丝忧虑。第二件事,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的。2000年我搬进了现在的房子———六层的顶楼,站在北窗前放眼望去,蓝蓝的天空下,绵延起伏的大燕山清清楚楚,西部的西山更是历历在目。那时我们常在北窗前用餐,一边吃饭,一边欣赏着远山景色,好不惬意。后来,把餐桌挪进了客厅,再也无法边吃饭边观赏山色了,但是偶尔过去看看,山色依旧。可是不知何时,我再来到北窗前想欣赏远山时,它们却不见了?!远处只有灰蒙蒙的一片,阴天时倒也罢了,可是明明是在天空微蓝无云的时候竟然也是蒙蒙一片!这到底怎么了?开始我还傻傻地认为,也许远方在下雨?可是事实告诉我,那不是远方的阴天和雨雾,那就是———汽车尾气!从此,我在北窗前再也难见到逶迤的远山了……2004年10月,我曾经去过一趟沈阳,那可是我国北方的重工业城市,可是在那里,我却看到了在北京看不到的深蓝色的天空和洁白色的云朵。
  北京为营造绿色奥运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巨人似的首钢搬迁了,东郊的几个化工厂也关停并转了……。可是北京的汽车数量却发展更快,保有量从100万、200万、到了现在的300万,而且据说今年仅销售量就可以达到100万。我知道我无力改善北京的交通道路,无权责令汽车厂商减产,更无权限制他人购车、驾车的欲望,但是我可以做到———不买车、不驾车。也许少我这一辆车,对改善北京的大气环境毫无作用,有点作用也是微乎其微,但是,我想,我却实实在在地为“节约环保,迎绿色奥运”做出了点什么。(作者为我校工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