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万明/图
本报讯 12月2日晚,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乌丙安教授做客我校“名家论坛”,在食品学院报告厅为500余师生上了一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普及课”。
在三个小时的讲座中,乌丙安教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系列知识,带领师生们遨游深邃辽阔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乌丙安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又称“无形文化遗产”,它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无形资产,是通过有形的作品或活动看到的无形财富,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我国划定了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技能、游艺和传统体育竞技等的表现形式,以及和它们相关的文化空间:如庙会、歌圩、传统节日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
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乌丙安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原汁原味”。“圣诞节在西方是个安静的节日,小朋友在梦乡里等待圣诞老人放进袜子的巧克力。情人节在西方就只送一朵玫瑰。而我们的过法是,到处去购买打折商品,这里吃完再吃那里,这些洋节日被国人给过错了。”他呼吁人们要重视保护我国的传统节日。 (何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