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学院 - 《徐州工程学院报》
□“谈‘四观’谋发展”·“五个一工程”建设专栏
“‘爱上一项体育运动’工程”让“公体课”更精彩
———体育学院推进我校“五个一”学生素养提升工程建设,深化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积极落实“爱上一项体育运动”工程
为全面落实我校“五个一”学生素养提升工程,秉承“大应用观、大工程观、大生活观、大文化观”的办学理念,实现要让学生“爱上一项运动”的体育教育目标,体院抓住深化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契机,通过体育课教学,体育课外俱乐部活动,各类体育赛事的组织,体育文化氛围营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和能力,养成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特别是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让学生在校期间爱上一项运动,不仅培育了学生幸福的人生观,而且使体育教学成为了我校素质教育的特色。
近年来,我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实现要让学生“爱上一项运动”的体育教育目标,仍然存在不小差距。例如: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重技能轻体能,重身体实践轻理论学习、重技术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是没有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其结果是缺乏必要的体育理论知识,又没有足够的体育活动,造成学生视体育课为负担,为通过某些考试而“拼搏”,课外体育活动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对体育失去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上完体育课也就告别了体育课。要让学生“爱上一项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树立学生幸福的人生观,就要把体育教学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长期自觉锻炼身体方面上来。为此,体院本着“转变思想,立足改革,强化管理,重在建设”的原则,深化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快推进“爱上一项体育运动”学生素养提升工程的实施。
一、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满足学生学习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
体育课程改革树立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为基础,以发展学生运动特长为根本,以实现终身锻炼为目的,逐步增设新的体育项目,丰富体育课程类型,加强教学组织,完善考核办法,努力打造让学生“爱上一项体育运动”的“学有所成”的平台。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体育引导课,实施体育选项分层教学,以初级班为主,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到二年级实施体育选项课。开设项目包括: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网球、体育舞蹈、毽球、跆拳道、武术、瑜伽、健身气功、桥牌、保健等20余个项目,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一年级第二学期、二年级选项课,学生不分学院分别在两个校区,按学校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校园网按照体育学院开设的课程,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水平选择相应级别的课程,每学期只能选择一项,每学期第一周开始正式上课,学生选课后需按体育教学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在完善考核办法方面。根据各教学专项特点,制定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由任课教师安排其中的阶段性考核和学期末的总结性考核。
二、开展体育俱乐部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锻炼习惯。
体育课外俱乐部,要结合各学院的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满足学生兴趣、要求、意向的活动形式,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和自由空间,由学生自己组织、管理,学生在俱乐部里活动,不仅能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打造让学生“爱上一项体育运动”的“练有所获”的平台。在体育课外俱乐部设置中,还要根据体育课程开设情况、师资力量、场地器材情况和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分别开设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街舞、太极、健身球、拳击、跆拳道、武术、瑜伽、形体、体育舞蹈、游泳、轮滑等健身俱乐部,做到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取得明显的活动效果。在体育课外俱乐部组织管理方面。体育课外俱乐部从教学周第6周开始,第17周截止,共12周。周一、周二、周四、周五的每天下午3:00—5:00,周六、周日的每天上午9:00—11:00,下午2:00—4:00。学生可提前一周通过网上预约系统选择锻炼项目和时间,每名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次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每次每名学生须锻炼30分钟以上的时间(锻炼时刷卡记录)。学生处、团委、各二级学院等相关部门协助体育学院开展好俱乐部活动。体育学院教师担任俱乐部指导教师,体育专业高年级学生担任指导教师助理,共同负责俱乐部的教学、辅导等工作。在体育课外俱乐部评价方面。制定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活动评价办法,对学生参与俱乐部活动建设、活动开展、学生参与的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将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活动评价结果纳入体育总成绩或与学生拓展学分挂钩。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营造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
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可以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成绩,使学生通过竞赛充分展示他们各自的体育特长,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力和自豪感,努力打造让学生“爱上一项体育运动”的“赛有所长”的平台。在体育竞赛内容方面。一是在校园体育活动普及与提高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各学院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定期举办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网球比赛、羽毛球比赛、毽球比赛等单项比赛,发动各学院组队参加,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进体育活动在校园全面开展。二是创设能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及特长,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的体育竞赛知识、体育主题演讲比赛、体育书画与摄影展、体育文艺表演、体育研究活动、体育网页制作、体育黑板报评比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化体育意识,不断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在体育竞赛组织方面。学生处、团委、体育学院要加强配合协作,制定每学期的体育比赛项目,学生处、团委、各学院负责组织参赛代表队,体育学院负责场地、裁判协调工作,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在体育竞赛活动评价方面。运动竞赛结束后的评价,既要根据运动竞赛成绩,也包括竞赛过程中的各种积极现象进行全面评价,团体奖可以通过计分方式纳入校体育运动总成绩,个人取得的成绩作为学生素质拓展加分。通过设立多种奖项,尽量让大多数参加者得到相应的鼓励性的评价。
四、完善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在组织制度保障方面。成立“爱上一项运动”工程领导小组,由体育学院、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二级学院相关人员担任委员,管理中心主任由体育学院院长兼任,中心下设办公室,体育学院、学生处、校团委相关人员兼任中心正副主任,制定规章制度,统一管理,确保教学、辅导、训练、竞赛等活动顺利开展。在师资队伍保障方面。为了保证教学、指导、竞赛活动顺利进行,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指导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骨干参与校内体育俱乐部达标指导工作,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实施。在场地设施保障方面。进一步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两个校区安装体育场地照明灯,延长学生体育锻炼活动时间,为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体育学院/张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