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巡天三载 逐梦九年

记我校“天巡一号”微小卫星在轨正常运行三周年

作者:王超,王伟,徐小    
2014-11-30     浏览(143)     (0)

南航微小卫星团队成功研制“天巡一号”微小卫星,团队成员分享了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教学经验。他们注重创新、严谨和踏实,培养了多届研究生和本科生,并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服务当地经济。团队成员们也带动更多南航人成为“追星人”。



  “今天‘天巡’的爸爸妈妈们在地面给她过了3周岁生日,希望她继续健健康康,常给家里打电话!”一向很少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资讯的 “天巡一号”常务副总设计师康国华,因为这条暖人的信息收获了师生满满的赞。11月9日当天,我校“天巡一号”研制团队聚在一起庆祝卫星在轨正常运行3周年,重温他们一起风雨同舟的9年历程。
  据了解,我校自主研制的“天巡一号”微小卫星于2011年11月9日成功发射,南航也因此成为国内极少数能独立研制微小卫星的高校。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寿命仅为6个月的它已经惊人地在太空遨游3载,“如果可能的话,我们想尽力让它再飞3年。”康国华脸上满满的期待。“天巡”畅游太空的1000多天里,我校这群“追星人”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呢?
                                       从“输血”到“造血”
  “‘天巡’是一个突破!”我校无人机院原副院长冯桂宝这样评价 “天巡一号”。退休后,他被返聘跨领域参与到我校微小卫星的研制工作中。“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当‘天巡一号’作为搭载星发射成功后,现场的领导第一反应是向南航的团队祝贺。太不容易啦!”“天巡”的发射成功给团队和南航带来很多赞誉,但接下来摆在团队面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载誉归来,回归平静。”现任我校航天学院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的康国华用这8个字形容了“天巡一号”成功飞天后的感受。“‘天巡’不能默默地飞。”微小卫星团队开始着手转变———以“天巡一号”的成功为发展契机,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带动作用。“学校前期的投入像是在‘输血’,现在到了‘造血’的时候,利用‘天巡’推动南航航天学科的发展。”
  康国华提出 “夯实基础,找准方向,再创佳绩”的目标。一方面“苦练内功”———凭借在航天领域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明确创新研究方向,以先进微小卫星平台和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口“863”项目、总装十二五规划项目、二代北斗导航重大专项等多个国家重大项目。近年来,微小卫星团队的科研经费一直位居航天学院的前列。另一方面“内外联合”———走出校园,积极与航天工业部门、兄弟院校开展实质性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建立联合实验室,并与相关院所合作开展了多项航天新技术试验的方案论证。
  “在航天领域谈到南航,大家经常会说一句,‘你们学校有一颗小卫星在天上飞呐’。”听到这句话,几乎每个南航人都会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目前,微小卫星已经成为了南航与航天工业部门开展合作的一个窗口。“最关键的是,微小卫星已经不仅是一个研究领域,它已经成为推动航天学科建设的助推器。”据康国华介绍,在“天巡一号”项目的带动下,学校现已建成卫星姿轨控、测控与通信、综合电子和卫星总装与热控4大核心实验室,并已成为本科生、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实验基地。团队成员受邀参与其他型号卫星的设计和评审工作,并提供咨询、测试、试验等服务。目前,团队作为核心,联合省内高校和企业成功创建 “卫星通信与导航”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服务当地经济。更多业内人士对南航的微小卫星研制实力刮目相看,更有一些相关科研基金开始直接对南航开放。
  “6年磨一剑,让团队积累了丰富的航天工程实践;3年练‘内功’,让团队充实了扎实的学术理论知识。这支20人的团队具备了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的实力,接下来,团队要聚焦在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项目上,争取有大的作为。”谈起未来发展,“天巡一号”总设计师、航天学院院长陈卫东教授如是说。
                               “引导学生发展比发卫星更重要”
  “当他们在庆祝的时候,我头上都冒冷汗了。”康国华在第一期“天巡论坛”系列讲座上正为同学们讲述“天巡一号”发射后不为人知的10秒惊魂。
  原来,在“天巡一号”星箭分离后不到10秒,虽然测控信息显示卫星已成功分离,但细心的康国华发现星上多项遥测参数开始出现异常,“照那个态势,不一会儿‘天巡’就失控了。”他立即给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打去电话,确认一切正常后他才松了一口气。“事后查明是发射现场终端软件错误导致了这次‘惊险时刻’。不过这也告诉我们,干航天来不得半点马虎。”走出实验室,走上讲台的团队成员分享着这些亲身经历的鲜活例子,更因为有了工程 实 践 的 历练,他们在教学岗位上更加注重创新、严谨和踏实。
    现在,微小卫星团队从“科研为重”走向了“科研与教学并重”。 “以前书本上一句话的事儿,到用的时候才发现并不那么简单。现在我们要带着这些宝贵的经验回归书本,甚至重新审视那些知识。”如今团队已经培养了多届研究生,纷纷走进航天院所;团队也加大了对本科生的培养,积极参与学院举办的学术讲座与竞赛,并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开放实验室,增强学院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归属感。
  “微小卫星中心的老师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而且治学严谨。”研究生陈西北提到他的导师刘海颖,满是敬佩和感动。据他回忆,刘老师曾拿到一个小资助额的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原本结题要求不高,他却在两年内完成了2篇SCI、多篇EI收录论文、3项专利以及一本教材的编写的工作。
  康国华已带了多届研究生,他认为学生正处于最有想法的时期,也有了一定理论基础,对新生事物充满兴趣,对未来充满希望,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可低估,“引导学生朝着创新的方向发展,这甚至比发一颗卫星更重要。”
                                   带动更多南航人成为“追星人”
  据团队中分管卫星姿态控制的程月华回忆,3年前,在团队前往发射场前最后的阶段,他们在上海航天812所度过了整整4个月难忘的“集体生活”。当时团队实行特有的“611”工作制度——每周至少工作6天,每天至少11个小时。“做试验时,试验室外面有一排换衣服用的座位,我们有时就坐在那吃饭,吃完就继续开工。”程月华早先研究飞行器控制,参与过多次无人机外场试飞,但在航天工程方面几乎没有基础。“当时还有一些同事刚研究生毕业,大家在一起跟学生一样,说从零开始一点儿也不夸张。”从看书查文献做起,到实际运用,最终她负责的“天巡一号”的姿态控制系统做得非常出色。
  而在程月华心中,孩子幼儿园时期的母爱缺失是她难以弥补的遗憾。“那时就去过一次家长会,其他家长都不认识我,还一个劲儿问我是谁的妈妈。”团队的其他成员,特别是女同志大多选择了晚要孩子,“所以我们团队有个特色,小孩年龄差不多大。”康国华说:“我们每个人都欠家里一笔债。”他是在知道孩子快出生后才回了趟家,孩子出生没几天就又赶回来工作。团队里好多人都是花半天时间匆匆领了结婚证,然后就赶回单位上班的,婚礼、蜜月都因为工作而被推迟,简化甚至取消。
    康国华对团队的协调工作深有感触:“一位航天老专家曾说过,一个卫星项目要成功,50%靠协调,50%靠技术。而你们这样年轻的团队甚至75%靠协调。”这种“协调”有着相当高的技术要求,并且贯穿整个研制过程。在卫星设计初期,由于各单机部件涉及到的研制单位众多,且分布广,因此团队里经常有人上午在南京,中午在上海,晚上就到北京了。“刚开始不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出差,很多人早上醒来都搞不清楚自己在哪儿。”康国华说,他刚开始在校外租房子住,但一周却有大半时间不在,同事都笑他“白租了”。就是在这种“肯钻研、勇负重、敢超越”的团队精神和“奉献与亲近”的团队文化的作用下,20位年轻的“追星人”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的9年。
  在3周年庆的聚会上,当年“初生牛犊”的年轻人携家带口,看着团队精心制作的纪念视频,潸然泪下。他们笑称“天巡一号”就是自己的孩子。他们更期盼越来越多的怀揣着“航天梦”的南航人投身到“追星人”的行列,一起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