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1: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坚持党委领导的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
》》》记者观点:
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校30多年改革实践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在长期不断的改革探索中,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逐渐得到完善。当前,高校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发展任务繁重,毫不动摇、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十分重要。
高校应以“钉钉子”的精神积极落实《意见》的各项内容,使得这一制度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在积极践行的过程中,高校应将《意见》作为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不断地查缺补漏,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各项改革制度,并在践行中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事件2:科研腐败引人深思
10月15日,媒体报道了“中国最年轻工程院院士”李宁因侵吞科研经费被批捕,顿时在社会各界掀起了一股轩然大波,而近期有关科研贪污腐败的报道也频现报端。
》》》记者观点:
前途无量的“最年轻院士”落马,无疑令人惋惜。探求其腐败的轨迹也好,挖掘其腐败的警示意义也罢,都不可忽视个案生成的制度性环境。由于科研管理体制的行政化,无论是在课题申报、经费预算还是费用使用、效益评估上,都缺乏尊重学术规律的制度规制。例如在科研经费核算和管理上,申报课题时预算粗陋,缺乏明晰的细项分类;课题申报成功后,也很少按照申报时的预算执行,整个过程缺乏基本的监督。反观国际经验,科研经费管理多纳入或借鉴政府预算法治化路子,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监管。
作为对科研腐败的一种回应,《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即将正式实施,这预示着我国科技投入的管理将出现转变。而在实现对科研腐败的制度性矫治过程中,制度本身的科学化、系统性、可操作性都不可或缺,其中的重心在于设计科学的科研经费结构,并在严格核算的基础上加大执行和监督的力度。
事件3:大学考试改革引发热议
从2012年开始,东北林业大学推行考试及评价改革,改变了以往期末一考定成绩的方式,变为全过程考核。考试方式的改变、考试内容的调整,直接改变了以往一考定音的评价格局。
》》》记者观点:
据了解,此次东北农业大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收效,整体上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学习氛围。但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这剂“猛药”下过之后,学生们是否会变得只懂学习而不管其他?
毫无疑问,目前国内的大学生整体上处于一种学习懈怠的状态,给其下“猛药”是应该的,但也必须考虑剂量问题。大学期间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除了学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同样不容忽视。除了学习,课外活动无疑也是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见效药”。如果说因为这剂"猛药"而使学生成为了“书呆子”,缺乏必要的就业该有的能力,难免会对其以后的工作及生活造成影响,这样的改革就适得其反了。因此,学校在下这剂“猛药”的同时,必须注意剂量的使用问题。规定合适的考核次数,在以全过程考核“逼迫”学生学习的同时,也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外时间,使其得以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