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董兆乾:岁月虽艰,青春不涩

作者:王聪    
2014-12-02     浏览(93)     (0)




  董兆乾,1961级海洋物理系,山东荣成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首次登临上南极的科学家,南大洋物理海洋学家。
  农家子弟董兆乾自入学后学业就一路领先。高考那年,从未出过大学生的孙家村亦破天荒地出了 “三个代表”———理、工、医农三类各一个,理科便是董兆乾。
  1961年,董兆乾进入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物理学专业。
  上大学时,正赶上高等教育部成立后首次招生。时任部长蒋南翔提出的 “高门槛,严要求”高教方针,使“从上到下狠抓教学质量”成为必须。“当时的海洋物理专业课程分量极重,完成学业实属不易。我们班入学时42人,按期毕业的只29人。”他说道。学业不易,生活亦苦。“1961年赶上自然灾害。苏联逼债,又雪上加霜。我们五尺男儿,一天就1斤粮,副食少得可怜。吃不饱,就只能去挖一碗胡萝卜樱子填肚子。不过,海洋学院的捕捞队会抓鱼摸虾,挑一些给我们。那个营养价值高,能好很多!”他难忘饿肚上学的感觉,亦感恩母校对学生的照顾。
  面对繁重学业与艰苦条件,董兆乾不仅应对自如,更自信满满。“如果你的课程有一个人考满分,那个人就一定是我。”他向于良教授许诺,并真成了某门课全班唯一考5分的学生。在保持成绩优秀之余,他还担任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兼文艺部长,排演的《雷雨》和《杜鹃山》曾轰动山东海洋学院以至青岛市和整个山东。而当问及学习、工作两不误的秘诀时,他坦率地说:“社会工作占去的学习时间,得堤外损失堤内补———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率。我学习时十分投入,但晚自修一结束,就回宿舍睡觉,从不开夜车,保持头脑的敏锐状态。但周末我会至少‘加班’半天,那是我梳理一周中所学知识的时间。我对待学习,从不囫囵吞枣,从不懈怠!”
  “人这一生,不可懈怠!”这是董兆乾一生的信条。在漫漫求学路上,他一直秉持着,让处于艰难岁月的青春洒满阳光。
  “扎实学习,学会创新,凝练素质,贡献国家!”作为前辈,董兆乾对海大学子提出了宝贵建议。而从“私心”出发,他还希望母校能培养更多极地人才,让他们投入到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中。(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