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孙东升的书艺之道

作者:薛国兰 尚玲玲    
2014-11-05     浏览(101)     (0)




  孙东升,男,1956年生,山东青州人;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武汉大学文献学专业;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原党委书记,书法专业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古文字研究会副秘书长。孙东升长期从事文献管理、古文字典籍研究等工作,尤深于青铜器及铭文文献学术研究与探讨,在多种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并出版相关著作;结合治学,追慕书艺之道,尤对金文书艺颇为用功。
“这幅字我明白,我看懂了,我知道是什么意思,我很喜欢。”10月15日,在山东大学艺术学院二楼展厅,一位外籍教师指着一幅字,兴奋地喊着。当即,举办本次个人书法展的孙东升教授,决定将这幅字赠送给这位外籍朋友;同时,舒了一口气,自己开创的中英文对照书法的做法有效果了。开创国内中英文书法第一人展厅里,100幅用中英文对照书写的《论语》书法作品,如一幅幅灵动的画面涟漪漫漫,淳朴温雅的孙东升教授穿梭于恢宏壮观的书法回廊中,讲解着,答疑着。
  “怎么会有这么一种写法呢?!”感到新奇的几位书法家感叹着。听着他们的赞叹声,看着其他中外师生兴致盎然地欣赏自己的作品,这个开创国内中英文对照写书法的第一人———孙东升,释然了。
  “我并不是说中英文结合写书法就是好,但它是一种方式,一种弘扬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中国的好东西不能关起门来自己欣赏,应该传播出去,受众越多,生命力才会越强,就像书法,它的受众无论普通百姓,还是外国友人,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书法就必须创新,创新书法的传播方式。要让中国书法文字背后凝炼的文化精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认可。”
  或许,会有人疑惑,这样写书法合适吗?是不是在玩花样?孙东升教授不这样看:“我觉得用中英文对照写书法并不是一定要得到大力推广,但这也是一种做法。在高校,特别像山大这样的高校,有责任引领社会进行创新。我希望我的这种做法能够引起争论,在争论中引发关注和思考,在争论中催生出更多的创新方式。”
  孙东升教授作品中的英文并不是直译,而是经过研究,最后选择符合时代语言特点的《论语》英译本。为了作品整体结构上的艺术美,孙东升教授对英文字体也做了一番研习和尝试,最后决定用英文书体中的圆体写英文。“英文也有很多字体,如意大利体、哥特体、印刷体、花体等。为什么选择圆体?因为中国书法是用软笔在宣纸上写,圆体手写性好,比如它的用笔等一些书法元素,加上它墨晕的变化,能和中文书法形成一体。”欣赏着中国书法和英文的形意完美结合的每幅作品,记者由衷地佩服孙东升教授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凡事总有起因。苹果砸在牛顿头上,才有了后来的万有引力。为什么会想到这种做法?孙东升教授的解释是:“经常有外国友人来艺术学院交流考察,为了表达友好,会写些书法作品送给他们,他们一看都很高兴,但接下来都会问‘这是什么意思?’”更让孙东升教授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俄罗斯友人打来跨国电话,询问送他作品上的文字是什么意思,因为那位友人要将作品送到他们大学的礼品收藏处。这些问题困扰着孙东升教授。他思考着、探索着。后来的一件事让他豁然开朗:“有一次,我送一位外国朋友作品时,用英文把字标识了一下,他看懂了,特别开心。”“何不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上同时写上英文译作?”由此,孙东升教授便开始了他的中英文书法探索之路。主张书法创作要以学问为基础孙东升教授推出的中英文书法并不代表他只注重形式,这从他选择的书法内容和他的书法功底可见一斑。
  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武汉大学文献学专业的孙东升教授,上学期间在山东大学这所具有良好书法氛围的校园,耳濡目染培养了书法爱好,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文献管理、古文字典籍研究等工作,后来担任图书馆领导工作,让他拥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古文字和文献研究中,他更倾心于青铜器物和金石文字的文献研究,识其字,习其书,乐此不疲,从此便开始了他的融金文书法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书写和传播之路。
  作为有一千多年应用历史的商周文字———金文,在青铜器上表现的字体各种各样。但在孙东升教授眼里,“有的像楷书,有的像隶书,有的像行书,有的像草书,有的是美术体。”“书写时,我往往根据内容版式选择适合的字体,力求作品有艺术的美感。”孙东升教授在临帖前人书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将自己的爱好、思想等融入其中,在不脱离金文本初文字和力保书写规范漂亮的同时,让其出现一些结构上和文字上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书法的多种形式,形成自己的风格。“婉转而不流媚,有风骨凛然之气;刚健而不剑拔弩张,有中正舒缓之韵。其线条如力士拉弓,引而不发;如蚕茧抽丝,绵绵不绝;如融金流走,圆转通达而厚重迟涩。”这是艺术学院张传旭教授对孙东升教授书法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得之不易,是孙东升教授多年“用做学问的严谨态度”来研习书艺之道而得。为了能够对金文书法的发展脉络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孙东升教授对殷周金文进行大量研习临写,还广泛研究学习近现代金文书法大家的书迹。“他喜爱吴昌硕的大气拙朴,迷恋黄宾虹的轻灵天真,浸润于吴大澂的工稳严谨,仰慕商承祚先生的古雅端庄,推崇蒋维崧先生的清峻遒美,但是更倾心于古器物铭文的古朴浑穆。”著名美术评论家王进说。
  当记者问到除了自己的努力、除去内修的书法素养外,是不是还受过其他熏陶感染时,孙东升教授坦言,一句话就是喜欢,特别是对那些学养深厚的书法家。在交谈中孙东升说,他曾问学受教于古文字学及金文书法大家商承祚先生与蒋维崧先生,极为推崇两位先生的严谨治学风范和独特的金文书艺。“书法是供人欣赏的,一些书法家,书法写的像天书,让人看不懂,我不喜欢。”“普通师生虽然不懂书法,但是能从我的作品中欣赏到美,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孙东升教授的书法的确起到了教化作用。比如这次书法展,就是他教学形式的一种,受到了学校大学生、留学生的喜爱。
  近年来艺术学院美术系招的学生,特别是学国画的学生,画画得很美,但缺少书法功底。“单凭画可以给10分,但一看落款,就成了8分、6分,有的甚至更低。”为此,艺术学院领导决定对本院学生进行书法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为了担起这份责任孙东升教授投入其中做了大量工作。
  “写书法,有的老师楷书写得很好,有的行书写得很好,而我的强项是古文字文献,写书法是爱好。当时在图书馆工作时就经常琢磨,什么样的文字找什么样的工具书,参考什么资料,这是我的长项。”孙东升教授倡导:“写书法应有深厚文化基础,必须在积累一定的文化基础后才能谈创新。”并提醒学生,“书法的根基是学问,当然也要看悟性。要选适合自己的书体练习。”勇做中英文书法探索人不少创作作品被国内外文化机构和友人收藏的孙东升教授,有下一步的打算。他将对本次展出的100幅作品进行改进,从结构到字体到书写的形式等;另外还将继续从《论语》中选文书写,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让更多国家的人跟他一起领略我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孙东升教授还谈了下一步的思考:“随着人类艺术理念和艺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受中国书法的渗透和影响,英语国家许多人对书法兴趣明显上升,今后我国国际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在书法领域相互参照吸取也很有必要,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精华用书法形式向外传播也大有文章可做,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也是书法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书法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只要是适合环境的更为大众所接受的就是好的作品。”
  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将书法作为一种单纯乐趣的孙东升教授,将追随自己的梦想,继续他的书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