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当好一名
林语堂先生英文版的 《生活艺术》、英文原版《现代生物技术前沿:生物技术与安全性评估》、英文原版《寂静的春天》……这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书籍,在李振江教授的床头柜相得益彰。这位从事生物基聚合物与功能材料、有机催化与合成化学、绿色化学与洁净工艺研究的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将人文与科学有机融合,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渗透出浓浓的人文情怀。
“‘学术思想’的建立至关重要”
“‘学术思想’好比茫茫黑夜中的那颗启明星,能引导你的科学研究不断前行……”,谈及指导学生,李振江老师深谙科学研究的创新正是基于思想火花的迸发,若想培养出具有自主创新精神的学生,就必须创造一切机会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 “学术思想”,而不是亦步亦趋的跟从者。他强调学生要在对研究有总体的布局和较强的预见性前提下,确定研究方向,建立明晰的学术思想。
对每个学生研究的课题,李振江老师都有着清晰的思路,以便在关键的卡口点醒学生,让学生看五篇文献,他自己会查看十篇二十篇以上的文献,以便做好舀出一杯水存好一桶水的储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李老师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到实验室,每晚10点过后才回家,准得像时钟。使得我们偶有的偷懒念头也被他的无言身教赶跑得无影无踪了……”,研究生李晓佩感慨道。“为了更好地帮助和指导我们,除了必要的会议和出差,李老师几乎和我们同坐实验室。我们遇到研究瓶颈时,李老师的一番指点便会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欣喜……”,张启国补充道,“每周两次的技术研讨,我们的实验技能有了质的飞跃;每周两次的汇报,我们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明晰了研究思路……”
李老师年均指导硕士研究生15人、博士生3人、本科毕业生9人。他对学生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每周一和周五早晨技术讨论学习,每周三和周六晚上进行文献研讨、课题进展的PPT汇报交流等学术沙龙。
“不能培养‘书呆子’”
“有教无类,乐学致远”。李振江老师在指导学生团队时,知人善用、用人所长,使整个研究团队充满了高亢的研究热情,并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的良性运作模式。“李老师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爱才、惜才。对于本科生,他会让他们从事难度适当,在指引的情况下容易出成绩的课题,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蒙受李老师知遇之恩的李晓佩告诉我们,在她求学受挫时,素昧平生的李老师给了她希望与信心。
有着丰富人文情怀的李老师,除了看重对学生科研素质培养外,还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校急救知识培训开课伊始,他便让硕博连读的崔赛德参加,日前又鼓励其参加救护师资培训。“所谓君子不器。我觉得这种活动挺好,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公益和服务意识”,谈及此事,李老师认真地说。他还安排两名研究生协助学院做好实验室废液回收处理工作。“做生物化工岂能没有环保意识,让学生们身体力行去实施,才能让绿色生态思想深植于脑。”李老师认为,作为导师应努力让学生有选择地走向社会,在服务社会中快速成长,学会做人,而不应培养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老师所带学生就读期间都会发表一到两篇甚至更多的文章。“影响因子3以下的期刊,我们都不好意思说,我们的团队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啊!”一位同学笑道。
“学生成果的丰欠成了他的晴雨表”
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在李振江老师的爱人何军医生的眼中,丈夫的喜与悲全系于学生,“我家李老师每天早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英文广播收听各类节目;每天晚上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翻看床头各类英文书籍。哪一天,他面露喜色地回家了,指定是实验室出了新成果,学生文章发表了;哪一天,他闷闷不乐地回家了,指定是学生那边遇到了烦心事……”何医生说,李老师骨子里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和固执。如果学生写的一篇论文中,出现一个不是经由自己实验得出的数据,他就会伤心、难受,觉得自己犯了天大的错似的。
李老师参照医院的值班制度,给实验室制定了完善的月值班和周值班制度,实验室内的通风、安排等细节借鉴了国外先进实验室。刚开始,团队里的学生觉得太累、太辛苦,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实验室管理上很不值,以博士生夏海东为首的学生们还写建言信“造反”。但李老师不为所动,依然如故。“我求职找工作所凭借的就是先进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而被用人单位青眼相看。李老师真是有远见卓识的人,想想自己当年真的很幼稚……”,博士毕业成功受聘于一家先进研究所的夏海东心怀感激并无比追悔地说道。而李老师获悉后,欣慰地笑了“立规矩、才能成方圆呀!”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儿子已就读大学的李振江老师,每每看到学生就会想到自己的孩子,因此除了对学生学习上要求严格外,生活上对他们却竭尽照顾之力。“李老师和师母对我们就像对自己的儿女,逢年过节总会给我们送水果等食物,还会邀请我们到家里聚聚,一边吃饭一边交流感情,讲讲在浮躁的当下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硕士生周峰说道,“有一次,一位同学腿受伤了,需要手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手术一拖再拖。李老师知道了心急如焚,自己不断地同医院交流沟通,最终得以让手术很快进行”。李晓佩补充介绍说,平时他们有个头疼脑热的,老师就会让师母为他们看看并配些药,同时还送些慰问品。
那个腿部手术的学生出院后,李老师又常常挤时间帮他解决科研上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其研究进度。这件事之后,为了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李老师还为学生们购买了医疗保险。
固定的每两周一次的周五中午的教学工作例会,系主任、专业负责人、课程组成员等悉数到场,探讨研究并落实教学计划的修订、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等工作;固定的每周四下午本科生接待日,倾听学生心声,改进改善教学环境。
2013年,科研势头态势良好的李振江老师受命为生工学院教学副院长。谈及此方面的工作,李老师很低调地说:“我只是多挤了一点自我休息的时间,把制度性工作落实到位而已,各系主任、课程负责人才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他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融入公益活动和实验室管理的日常工作之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说起李老师,生工学院党委书缪昌美啧啧称赞。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五年来,他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潜心问鼎国际专利,已有两项国际专利分别获得美国和日本的专利权,刷新了学校专利工作的记录并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其中SCI收录三十余篇。(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