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这么一位青年,他心里始终装着“别人”:别人不做的,他做;别人想争的,他让;别人退缩的,他上;别人需要的,他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这么一位博士,他心里始终装着“三创”:创业,他带头;创新,他示范;创优,他率先,人称“三创”博士。
奋斗的路永远没有终点
2006年,以优异成绩考上南航的崔益军,受学校特有的创新氛围的影响,还在大一的时候,也想以身示范。
为了得到资助,他一次次到学校科技部,找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老师。目光是渴望的,态度是坚定的。但老师发现这个想申请创新基金的学生是个新生时,还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
这种方法不成,就换一种。接下来的那个冬天,人们总能看到一个年轻的背影,在寒风中伫立。原来,为了不影响老师的工作,他选择在老师经常出入的实验室门口等,一等就是好几天。
“没有专业基础,我可以学;没有研究基础,我可以请教。”软磨硬泡一番,崔益军居然打动了这位老师。结果,还是大一的他,成功申请到了1项科技创新基金。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崔益军不但申请到了基金,还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了多少有点难度的研究任务,并顺利结题。
可接下来的创新并没那么一帆风顺,相反是接连不断的挫折与失败。但最让他难忘的,是2012年参加“挑战杯”大赛那次。
作为南航在创新方面小有成绩的崔益军团队,以雄厚的技术实力,信心满满地参加了江苏省“挑战杯”预赛。但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最有希望、最有实力的团队,初审时居然被淘汰了。
面对严酷的事实,崔益军没有沮丧。他开始一次次地与团省委老师交涉:“对于一个团队来讲,大赛是一次整体提高的契机。”“成绩和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我们一次展示的机会。”这下,是团省委的老师被感动了。结果,这次“挑战杯”,6支参赛队,有5支正规队伍,1支编外队伍。但就是这个编外,在人们异样的眼光下,积极备赛,并打出“背水一战”的口号。所有参赛文档,无论是演示书,还是汇报书,都在醒目的位置,标注“背水一战”这极富激励性的口号。
奇迹出现了,大赛那天,这个最后一个出现在比赛现场的编外队伍,不但在小组排名第一,而且,成绩之高,让所有评委老师都不得不承认,这个编外毫无疑问是这次全省大赛的金奖得主。
听到这个消息,有的队员笑了,有的队员哭了。是的,这样的一场比赛,由于崔益军的坚持,他们反败为胜。他们笑,是庆祝;他们哭,又何尝不是庆祝?
的确值得庆祝!正是这个编外,同时获得参加国赛的机会,并一举夺得第九届全国“挑战杯”大赛的金奖。
类似的奖还有许多。截至目前,崔益军先后参与5项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并获得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TI”杯DSP大赛全国二等奖。
不过,崔益军并不满足于这些。相反,他认为,创新大赛的成果好是好,但很多都停留在技术层面,甚至是纸上谈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崔益军决定创业。
创新不易,创业又谈何容易?对于崔益军来讲,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什么都没有。没有办公地点,他就将闲置的仓库用起来;没有研发经验,他就在一次次失败中积累;没有资金,他就想方设法筹措。借过钱,也带过课。最困难时,团队3名骨干身上的钱,加起来都不足200元。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一个世界级的创业大赛如期而至。参加这种高水准的大赛,不仅可以解决资金缺口,积累研发经验,还可以把团队推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接受检验,增加软实力,可以说一举多得。
但是,这毕竟是世界级的大赛,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不过,面对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哈佛大学的精英们,他没有胆怯,也没有退缩。连续一个星期,崔益军带领整个团队,几乎天天加班,不分昼夜。初赛,复赛,半决赛……经过一轮轮的比拼,最后,他们以华南赛区第二名的好成绩,跻身全球8强,捧得大赛银奖,并将2万元创业基金收入囊中。
2万元在许多人看来,真的不多,但对创业阶段的他们来讲,无疑是雪中送炭。
这以后,带着满满的信心,崔益军带领着自己的团队,更加一往直前地闯着,干着。常常是一个困难解决了,一个困难又扑面而来。不过,崔益军从来都不会被困难吓倒。相反,在困难中,他学会了乐观、学会了坚强。在困难中,他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从默默无闻的工科男,蜕变为学校多个志愿服务团队和创业团队的领路人;从信息工程专业的普通生,蜕变为拥有多项专利技术的科技公司的带头人。
创业更多的是为了别人
2008年,"宇牧科技创新团队"在南航科技孵化中心诞生,领头人就是南航的硕士生崔益军。"宇牧"取自于南航校歌"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毫无疑问,这两个字也表达着他们想要飞得更高的愿望。果然,经历一番寒彻骨,自得梅花香满鼻。3年后,"宇牧科技创新团队"变成了"宇牧科技公司",领头人是南航的博士崔益军。
作为领头人,除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他感到最多的是对社会、对公司、对员工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一次旅行中,大巴进入了过山隧道,由于GPS信号丢失,无法准确定位,乘客着实惊慌了一番。这让崔益军联想到,生活中很多通过GPS定位的车辆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像运钞车、快适车等,一旦GPS失灵,后果不堪设想。崔益军决定研发相关产品。
通过对产品和市场的深入研究,他发现,GPS信号不能持续,是困扰人们安全出行的关键,这不是仅解决个技术的小事,而是关乎人民生命财产的大事。这更坚定了他研发相关产品的决心。
研发阶段,为了节约时间,他和大家吃住都在简易的仓库里。累了,就随便眯一会儿;饿了,就要份蛋炒饭。连续一个月,他们就这样熬了过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5月,公司第一款硬件产品"车载UHF RFID综合控制器"测试版成功下线,由于它在卫星信号盲区也能正常运转,不仅解决了车辆在特殊情况下无法定位的难题,还实现了对运钞车、救护车、环卫车等专用车辆的实时监控。产品一推出,便受到多方关注,成功销售到无锡10余家企事业单位,产值达百万元。
不过,对崔益军而言,产值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实现了让知识服务社会的理想。
为了这个理想,崔益军常常是这样的,别人不做的,他做;别人想争的,他让;别人退缩的,他上;别人需要的,他来。
创业初期,崔益军能接到的项目,可以说都是硬骨头,既没有油水,难度又大。这样的项目,很多时候,是突然降临,又要马上完工。时间紧,任务重,只能不分日夜地加班。疲惫加上挫败,让人想退怯,每当这个时候,崔益军就站出来,让大家去休整,他一个人继续抗着。他经常对员工说,你们可以放弃,但我不能,我要对大家负责、为公司负责。
是的,为了这个责任,崔益军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完整的周末,甚至也没有完整的春节;为了这个责任,崔益军总要想方设法保障员工的待遇和福利,借钱他也要把工资发给大家,而自己从来都不拿一分工资;为了这个责任,每次在成果排名时,尽管他既是技术核心,又是管理核心,但总把别人的名字排在第一。
这样的领头人让人跟着踏实。所以,崔益军的公司,15名核心成员,既有从华为这样大公司跳槽来的,也有二次就业来的,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个尚处于创业阶段的小公司,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崔益军这个领路人,他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他淡泊名利,勇于担当。
一个时代弄潮儿的大爱情怀
男儿本色当自强。在一个互联网时代,崔益军所选择的创业项目,无论是他个人的,还是扶持他人的;无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最终,他都把创业与互联网技术紧密联系起来,是个真正意义的时代弄潮儿。
以互联网的眼光和思维,崔益军发现高校管理很多空白,而这正是他的用武之地。因此,他的创业口号是:"做教育界最懂科技创新的;做科技创新领域最懂教育的。"而用"技术改变生活"的理念,让崔益军对身边的大小事情都格外关注。
看到大学新生报到成本高、效率低,他就萌生报到流程自动化的想法,并迅速付诸行动,创新性地将读卡技术和大学生录取通知书绑定,并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
像这样的校园技术发明有很多,比如职工考核、会议签到等。截至目前,公司已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企业商标3项。
好男儿不仅自强,更要坚强。崔益军正是如此,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吃多大的苦,他从来没有掉过一滴泪。
是的,男儿有泪不轻弹。不过,前不久,中国航天人以月球车的口吻,在网上发了一篇拟人化的微博,小月球车一句"尽管如此,我知道,有可能熬不过这个月夜了",竟让无比刚毅的崔益军失声痛哭。这是他被感动的一个例子,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更多的时候,是他感动着别人。
由于多种原因,一名同学学习成绩下降,到了退学边缘。他得知后,一边帮找辅导老师,一边帮找复习材料,一次又一次,一门功课一门功课地过关,真是不遗余力。有几次,当事人都想放弃了,可他依然坚持,甚至当事人的父母也想放弃了,但他依旧坚持。多年来由于学习成绩一直备受冷落的这位同学,第一次感受到这样的温暖和支持。一天深夜,当崔益军陪着他从自习室出来时,这位同学情不自禁紧紧抱着崔益军,失声痛哭。
还有,大学4年他连续无偿献血,直到发现血液指标不再适合为止。
他关爱残疾人,是南京市手语联盟的发起人;他揭穿黑心家教,帮助大学生维权,累计受益学生近百人;他关爱农民工子女,为"优幼行动"提供资助;对学校重病的同学,他都要组织募捐,去年,为一个患白血病的同学,一次就募集善款20多万元。
此外,他先后以技术或资金支持的方式,帮助有创业梦想的学生,累计投入资金50多万元。先后成立的"穹和文化用品有限公司""随心驿站校园快递配送团队""南京凯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校园谷校园商品B2C商城"等,不仅为贫困生提供多个勤工助学岗位,同时,还为大学生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贡献的是小爱,但小爱多了,也就变成了大爱。"而这正是崔益军--一个"三创"博士的人生追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