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青年教师要自觉将核心价值观作为职业道德的遵循

2014-06-30     浏览(68)     (0)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 “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我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短短24字的概括,有继承、有吸收、有发展,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三个重大问题。从教育部发布的一组数据来看,高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教师总人数的一半左右,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60%。作为高校师资队伍的主力军,青年教师处于教书育人的一线,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其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狭义的“德”是思想品德和文明礼貌,广义的“德”指合乎道德法则规律的一切思维意念和行为。德,师之魂也。教师的职业特性,要求其必须以“德”为“本”,以“德”为“先”。对教师而言,“德”是最不可缺少的精神元素。教师具有这种精神元素的纯度,对学生的影响极深,应当说它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教师是否具有以及具有多少“德性”,就不能仅仅看成是他个人行为,而是社会对他近乎神圣的客观要求。因此,青年教师要自觉将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职业道德遵循。
  作为职业道德,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可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层面,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各个方面,同时也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期道德的精华。青年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要求,青年教师更应“以德为先”,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职业道德的遵循,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用“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这“双重魅力”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其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当前,我国青年教师主流是好的。他们拥护党的领导,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积极奉献,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应看到,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比如,对待教学工作敷衍了事,在科学研究中急于求成,出现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等现象。这说明,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师德建设非一日之功。首先,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二要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三要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四是健全青年教师任职准入制度,将师德作为评奖、晋级、考核、聘用、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