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守得住 慢慢来

作者:陈卓    
2014-07-01     浏览(81)     (0)

  六月是麦子为人类奉献大量金色粮食的季节,一茬又一茬的大学生也即将走向社会,为这个精彩的世界注入新的活力。但对于还没有稳定下来的毕业生来说,这是个带点儿愁苦郁闷的季节。本来公考成功的概率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加上今年大幅度的缩编,更是又断了一条“生路”。一腔热血地考个研究生吧,还没公费的,犹犹豫豫要不要考。踏实找工作吧,一个猛子扎进人才市场,抬望眼,哪儿哪儿都是人,727万的毕业生占着头条好几天纹丝不动。
  找个工作,专业不对口,与自己预期的出入太大,看前路如同近来严重污染的天。往准研究生身上抛去羡慕的目光———“考上又能怎么样呢?三年之后还不是得找工作,况且三年的花销,一反一正都够干买卖的本钱了。”对着考试成“公”一族垂涎三尺———“就这点死工资,光买房就得不吃不喝十好几年。一辈子还早呢,况且现在的公务员也不是铁饭碗了,随时合同制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二十多岁的身体盼望着三十岁的高度操着四十岁的心惦记着五十多岁的家人担心着六十岁的晚年……现在的处境如同玻璃前的苍蝇,眼前一片阳光灿烂就是差个出路。
  其实,出路有,二十出头就是比较苦闷,也是最应该踏踏实实奋斗的时候。看看那些前辈们年轻时在干什么呢?早年,容闳靠勤工俭学念完了耶鲁,是第一代海龟,但仅此而已,和所有悲催的海龟一样,他成了庞大官僚体系的局外人。康有为年轻时几次考试都考不中,躲在深山里研究佛经,直到甲午年才抓住了机会,一鸣惊人。其后没多久,留起胡子的孙文在美国刷盘子。失败,再失败,再再失败,武昌起义之前,“造反”失败16年的苦闷几乎让这个大清朝的头号通缉犯抬不起头来。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迷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
  不说远了的伟人,有点成就的前辈年轻时候大都没想到能有今天,年轻的时候该干嘛干嘛,成了滴水就穿个石,成了惊涛就拍个岸,把自己该干好的好好干下去,功到自然成。中国不缺人,缺的是人才。别怨没伯乐,先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千里马。企业愁招不到人,毕业生愁找不到工作,矛盾的焦点还是在于彼此没“看对眼”。有实力了,工作自然来找咱,不用咱找工作。找准自己的方向,守得住,慢慢来。人这马拉松似的一生长着呢,“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机”。着嘛急,有的人腿长架子大,枪声一响一抬头就绝尘而去,让后面的人一劲儿撒丫子撵吧;也有的人天生耐力好,个子不高腿还短,除了坚持什么也不擅长,以自己的节奏超过一个个对手,而冠军也往往从这里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