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还青年一片自由蓝天

作者:政管学院 白丹丹    
2014-07-01     浏览(93)     (0)

  二三十岁应该是意气风发的大好年华,但往往“事不遂人愿”,“青年危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它使青年人生活在焦虑不安中,惶惶度日。是什么使青年人深陷“危机”呢?一种现象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候甚至连一些微不足道、难以察觉的因素也会对一件事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巨大影响,这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因此,关于“青年危机”,我们要从细处和深处去考究,全面地去研究和分析,才能找到它的解决之道。
  我觉得,青年危机并不一定是青年时期才形成的,人们童年时的经历是造成青年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今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一直传承和发展,本着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原则,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便以自己的眼光去选择孩子的人生之路,可怜孩子们小小年纪便老气横秋。孩童时代就被灌输了“要担当大任”的思想,这不知是社会的幸运还是厄运?青年一代在儿时便接受了父辈“担当大任”的思想熏陶,往往以过高标准去要求自己,定位自己,很容易导致自卑。当青年人出来闯荡,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时,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比童年所受压力更加沉重。青年一代应有自己的发展,父辈不能以陈旧的观念去安排孩子的人生,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父辈的安排只会让孩子过早地承受压力,长此以往,形成惯性,尤其到了青年时期,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往往容易受挫,焦躁感也会倍增,不利于青年发展。所以,还青年一片自由的蓝天,首先要还他们一个自由的童年,父辈不要安排孩子的人生,给他们自由选择权。
  同样,学校教育带给学生的“后遗症”加深了青年危机。在中国,我们从幼儿园开始便深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记得前不久,听家乡人说,我们那儿连幼儿园升小学都要通过考试进行。在应试教育机制下,培养的往往是应试能力,而就业考察的是人的实际能力,两种能力似乎并不搭调,因此就业怎会不受压力?学校教育是否脱离根本轨道了呢?学校教育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书,它的根本之处是育人,培养人才。所以,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又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以来似乎只被当作一个口号,而很少落实到实处。现在是我们真正推动教育改革的时期,不要让原有的教学体制束缚了青年的发展。
  “青年危机”的存在不容忽视,我们必须正视它并认真考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从而找到“青年危机”的解决之道,还青年一片自由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