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报》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突出特色———访化学工程学院院长禚淑萍、党总支副书记董云会本报记者 李秀芹

2014-06-02     浏览(32)     (0)

  2013年1月,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至此,化学工程学院形成了化工领域完整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人才培养体系。站在新起点,有何新目标,如何实现新跨越?院长禚淑萍、党总支副书记董云会的回答让我们有了新的期待:“实现一个目标,即建设具有山东理工大学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着力抓好两大主要任务,一是开好头起好步,为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以学科建设促专业建设,把学科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逐步建设和完善三项保障,一是高水平师资队伍保障,二是高端教学科研平台保障,三是高效运行的管理服务机制保障。”
  化学工程学院是我校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理工兼容的年轻学院,现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化学、冶金工程4个本科专业,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冶金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物理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化学工程、冶金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点和化学工程在职硕士点。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应用化学是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近年来,主持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26项,近3年授权发明专利45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220篇。
  “学科建设是学院建设发展的核心”,为此,学院扎实做好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一是凝练方向抓特色。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多个研究方向形成了明显优势和特色,但其他学科特色还不是特别明显,今后将紧密结合鲁中地区化工行业发展实际,调整学科布局,力争在精细化工、催化材料等研究方向上凝练特色、寻求突破口,在服务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山东理工大学特色的科研和学科优势。二是协同作战抓团队。目前,学院在培育创新研究团队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距离承接国家和省级战略性、关键性大项目的能力还有一定差距,学院将进一步强化引进和培育学科带头人,建立“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组织模式,在现有小团队的基础上创建大团队,努力提升团队整体科研水平。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本科教学是我们的根本任务。”禚淑萍、董云会强调。为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学院一方面重点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今年5月,学院与东岳集团签约联合培养“高分子氟硅材料”应用型人才,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与东岳集团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开展科研方面合作等工作。另一方面着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一是加强课程建设,启动基础课程群和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由单门课程建设向课程群建设发展,由此形成群内课程环环相扣,基础、专业、理论、实践、实训等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在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层层递进的格局。二是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搭建学生校内实践实训平台,学院整体规划了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方案,正式启动了化工实物装置模型展识室、化工综合实训室及化工创新设计实验室的建设,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学院发展目标的关键。为此,学院一是抓引进,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求,加大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博士引进力度,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体系。二是抓培养,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高校助课进修或企业实践锻炼,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建设“青年博士创新实验室”,为近几年新引进的年轻博士创造基本的实验和科研条件;启动实施“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遴选优秀青年博士给予资助和立项支持,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学院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
  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是学院发展的基础。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逐步建立了基础和专业教学实验平台、科研实验平台、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和实习实训平台,为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和博士生培养对学院的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在积极争取外部资源支持的同时,希望学校继续加大对博士点建设单位的支持力度,以满足博士点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
  “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学科特色,扩大社会影响”是学院科研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近年来,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校外学术交流,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在此基础上,学院将坚持立足行业,突出特色,努力提高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能力,鼓励团队间协同创新攻关,不断培养和锻炼学院承接国家和省级战略性、关键性较大科研项目的能力;通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使科研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通过与企业合作,促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带动相关学科和专业的不断发展。
  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全院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学院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使各项工作程序规范化、业务管理精细化、具体工作流程化和标准化,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效管理和服务机制。与此同时,结合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换届,学院对各学科负责人、教学系及实验教学中心人员进行了调整;各学科实行学科负责人制度;各教学系都配备了以青年博士为主要力量的党支部书记及正副主任,重新整合教师资源,使各系教师的专业配置与年龄结构更趋合理,以有利于形成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教研活动开展,提升全院整体教学水平。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学院将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营造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学术和教学文化氛围,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奠定坚实的基础。”禚淑萍、董云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