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中国模式”现代化的阐释与反叛

——————管窥《走在山坡上的中国:中国趋势中国梦》

作者:罗栋文  ■    
2014-05-05     浏览(55)     (0)

这篇文章讲述了中国模式的本质、内涵和世界意义,指出中国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道路,涵盖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各个方面。同时,文章也指出了中国模式的缺陷和问题,需要阐释与批判,并强调了传统人的“重构”与变革观念水位上涨的重要性。


  一百七十多年前所遭遇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打乱了天朝自身运行轨迹,坚船利炮裹挟带来西式文明,帝国被迫调整自己,面向世界。自庚子至己丑,中国现代化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削足适履,迷失在传统与西化两端。庚寅以降乃至今日,现世的需要与时代的关怀使现代化话语威力依旧强劲,渗透进“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具有官方背景,履历丰富的王永昌先生在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下写出煌煌五十八万字之《走在山坡上的中国:中国趋势中国梦》,并专辟一章“中国模式”以回应中国现代化的中国道路问题,辨明这一模式实质与内涵,阐发其世界意义和缺陷,引人深思。
  王先生这一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发展的奇迹,着重说明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的成就,“60年创造了300年的奇迹”;第二部分为“中国模式”诞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从历史的维度介绍了这一模式的历史成因,明确指出“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阐明这一道路是具有普适性的;第三部分为“中国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偏重经济和社会方面;第四部分为“中国模式”之辨,引用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对中国模式的批判,并提出了“我见”,认为“中国模式”确实存在,实质上来讲要理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处理好价值观及社会各方面的平衡;第五部分为“中国模式”与当代世界,从世界格局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模式,中国必须抓住多极化的历史机遇,开辟现代化发展新路,实现复兴。
  “中国模式”在本书的语境下是指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道路,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模式即中国现代化模式,为吾国现代化实现之载体。但是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多面相的综合体,它不仅是一种复杂全方位的变动过程更表达了一种社会成功转型后的结果。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及法制化、社会管理的阶层化和专门化、思想文化的理性化与科学化、人的现代重塑化都应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题中之义。康德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对于人转型终极关怀的缺失使这种模式打上冷冰冰的工具色彩,吊诡的是此“工具”的有效发挥却有赖于新的人格定向、品质、特征的形成。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是艰辛的,“中国模式”肩负着传统的疲惫行走在反思甚至反对现代化的后现代时空。而这种模式或许也正如作者所言只是“形成了粗线条式的基本框架,充其量只是雏形而已,是尚未定型、成熟的模式,正在探索、发育之中,缺陷、毛病、问题肯定不少”,整个模式的构建和完善不仅需要阐释与批判,更应凸显传统人的“重构”与变革观念水位上涨的重要性。在瑰丽的紫荆之巅面前,中式西西弗也同样没有任何选择:他的惟一选择就是那块石头与那座陡山,不同的是这次他不再需要那块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