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不为失败而后悔,从来只为错误而遗憾”。首届中央电视台民族器乐大赛非职业组的舞台上,张晔以一曲京胡《夜深沉》印证了自己的宣言,夺得非职业组季军及演奏类金奖。
张晔,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07级本科生、2011级研究生。除了文院人这个身份,她还是校民乐团的元老、乐团二胡首席兼京胡演奏员,曾任民乐团副团长,艺术团总团宣传部部长。七年间随校民乐团前往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国参加演出和比赛。
开始的开始,一切源于兴趣张晔的家乡是吉林省辽源这个素有“琵琶之乡”美名的城市,这里有着家家户户送孩子学习乐器的风气。中文专业的张爸爸在她小时候就有两方面期待,一个是文学一个就是音乐。于是在六岁的时候她学习了她的第一门乐器———电子琴。学习的过程中,小张晔表现出了对于音乐的热爱和良好的领悟能力。九岁的时候,因为家中大伯是二胡老师,张晔开始学习二胡这门此后一直陪伴着她的乐器。
回忆自己幼年时期学习二胡的经历,张晔笑着表示,从小自己就很乖,好像从来没有叛逆期,一开始是大人说什么就去做什么,后来等自己能拉出好听的曲子的时候,也就慢慢喜欢上了二胡。因为大伯的悉心教导和本身对于音乐的天分,张晔早早地通过了二胡十级的测试。在她参加过的两次等级测试中,第一次考的八级,第二次直接考下了十级,“本来是想一次直接考十级的,但是又想了想好像没有第一次直接考最高等级的,就先参加了八级的考试,想试一试自己的水平,结果拿到了优秀的证书,于是第二年就考下了十级”。
完成了最高等级考试的张晔此后并没有放松二胡的练习。在初中参加了军乐团的情况下,她依然坚持着自己对二胡的兴趣,即使是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也没有放弃。当被问到是不是一开始就想要参加艺术特长生考试时,张晔笑着说在高二年级前自己和家里人都从来不知道有艺术特长生这回事,“到了高二才从一个老师那里知道了艺术特长生的事情,想着既然有这个特长就去试一试。当时也不知道自己这个水平放在全国会怎样,心里也没有底,可是考完之后发现所有的专业考试都通过了。”而在参加吉林大学的艺术专业测试时,张晔更是得到了全部参考艺术生中第一名的好成绩。2007年,张晔通过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特长生的测试,并顺利考入自己热爱的中文系,同时加入了校民乐团。
最后的最后,收获一个世界张晔进入民乐团的第一年恰逢四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这是对每个高校的艺术团体都非常重要的赛事,基本上都是由乐团高年级技术扎实的团员参加,而大一的张晔凭借深厚的二胡功底为自己赢得了本次比赛的席位。乐团的正常训练是每周日下午五点半。在备战期间则要加排,周三或者周末的全天都是乐团排练,上午声部排练,下午从两点一直到晚上九点合练,这是张晔第一次参加乐团紧张的排练,在此后的七年中,她也慢慢习惯了这样的训练,因为这些都是为了乐团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说到民乐团,张晔认为这里是她“心灵的寄托之处”。从大一起做民乐团干事,大二担任宣传部部长,大三更是成为了民乐团副团长,研究生期间也继续在民乐团工作,用张晔的话说,自己可算得上是民乐团“骨灰级”的团员了。大二和大三那两年是张晔最繁忙的时候,既要参加乐团的常规排练又要负责好乐团的宣传工作。因为生活工作重心基本是在乐团,这使得她少了许多与班级同学们交流的机会。但是,张晔在乐团同样收获到了美好的友谊。“我们当年在乐团有一个七姐妹团,我还记得……”在提到本科期间乐团的好伙伴时,张晔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直到现在,虽然这群昔日好友都已各奔东西,但在生日之类的日子还会一起出来聚一聚,“我们已经从艺术团的团友发展成了一生的友谊”。
在带来友谊的同时,民乐团还给了她许多参赛和演出机会。从南京、杭州到丹麦、美国,从芬兰的皇家音乐学院到希腊的爱琴海边,跟随乐团,张晔游历了许多从未去过的地方。每次和大家一起出去比赛时张晔都非常的激动、高兴,在外演出的经历不仅使乐团朋友间的友谊加深也让她打开了视野,增加了阅历。她说,“乐团这个平台很好,给了我很多机会,我非常感谢这个乐团,没有乐团可能自己的七年就那么稀里糊涂的过去了,不会像现在这么丰富”。参加各种演出的经历与民乐团的良好氛围也培养了张晔的性格与气质。今年即将毕业的张晔已经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艺术团的团员出去后,很多都能找到很好的工作。音乐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不是因为艺术上的特长而有优势,而是气质上和思维方式上与众不同。尤其是艺术团的女孩子,经过了舞台的历练,不怯场”。
舞台上光彩夺目的张晔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高超的演奏技巧还有那自信的笑容。台下,张晔是个开朗爱笑的姑娘,言谈举止间都洋溢着热情。正如她在那个“冠军之夜”的宣言,“即使失败却从不让自己后悔”。即将毕业离开校园的张晔也将按照自己的信念,走向另一个崭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