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青岛方言例谈
作者:韩玉堂 □
青岛方言糅入了所辖区市如崂山、李沧、城阳、黄岛、即墨、胶州、平度、莱西等地方言,话语系统独特,表达形式多样,含义表现丰富。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方言,饶有趣味,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择取几例具有代表性的青岛方言,简析其使用语境和含义,以飨读者。
踢蹬、扎箍。青岛方言里“踢蹬”与“扎箍”是一对反义词,两个词用得非常频繁。“踢蹬”,是损坏、毁坏的意思。例如,“当心点,踢蹬了就没法扎箍了。”“你这样硬敲非踢蹬了它不可。”都是损坏的意思。这种用法表示人的行为动作。再如,“你把那些踢蹬了的工具拿到墙角去吧,别伤着人。”“那块肉都放五天了,你看看踢蹬没踢蹬。”也都是东西变质、坏了的意思,它表示事物的状态。“踢蹬”还有一种用法,是用在人身上。例如,“让他半小时赶到这里,这不是踢蹬人吗?”“你出手这么重,是想踢蹬了孩子。”都是伤害的意思。再如,“你这么做可把我给踢蹬了。”“我算叫你踢蹬了。”都是害苦了的意思。前两例是指对身体的加害;后两例是指对事情、处境造成困难。“扎箍”的本意,是修理的意思。例如,“孩子他爹,那把椅子坏了,你抽空扎箍一下。”“孩子把手表摔坏了,没法扎箍了”。“扎箍”的另一个意思是治疗。例如,“这个孩子冻着了,快通知家长领他到医院去扎箍扎箍吧!”“他是个扎箍牲口的(兽医)。”“她是个扎箍病的(医生)。”“扎箍”的第三种用法是引申义:一是整治、捉弄的意思。例如,“等着,我去扎箍扎箍他。”“他让人家好一顿扎箍。”二是打扮的意思,如“那小嫚扎箍起来还真俊!”
搓约、窝约。这两个词表意细致,稍不注意就会出错。“搓约”重在揉搓,且较严重地破坏原形貌;“窝约”重在团在一起,尚可平展出原状。就行为而言,“搓约”一般是双手进行,而“窝约”也可单手抓握。例如,“你把那张报纸搓约一下给我。”如果你折叠或者随意团巴一下递过去都不行,必须用力揉搓一下才行。“你把那张报纸窝约一下给我。”如果你揉搓了或折叠了都不行,只需团巴一下就可以了。从中看出“搓约”和“窝约”在使用上的区别。
咂撒。读作zasa,咂读平声,撒读轻声。意思是用唇、腮、舌、牙等吮吸,咬咂,品味食物。“咂撒”在青岛方言里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因为青岛人爱吃鱼,吃鱼必咂撒。什么食物需要咂撒呢?一是需在口中慢慢溶化的食品,如糖块,含在嘴里长时间咂撒;二是食物放在嘴里不停地被吮咂辨味,也叫咂撒;三是吃带骨的肉时需要咂撒,如“鱼头咂撒起来可有滋味了,骨香、肉鲜都能咂撒出来,比吃鱼肉还美”。咂撒这个动作,调动了口腔的各个部位,先是以唇抿食物吮吸,再是舌的舔刮,后是牙的啃嚼、腮舌一起咂吸、咽喉的吞咽等等,那肉等才能下肚,那美味才能尽享。后来“咂撒”一词还从吃的本意引申到对语言文学的体味,例如,“白居易的这首诗《观刈麦》我终于咂撒出点滋味来了”;“《小石潭记》这篇散文我越咂撒越有味道”。大概就是借用它调动各种因素去深入仔细地品味之故吧。笔者不揣浅陋,建议普通话应该吸收像“咂撒”(窃以为它远胜于《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同义词“咂摸”)这样的青岛方言常用词汇,因为普通话里这种表意细腻而形象传神的词汇并不多,所以需要从方言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
另外,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青岛方言中常用单音节词表示,例如:窗户—“窗”,被子—“被”,哥哥—“哥”,屋子—“屋”。青岛方言中还有些与普通话意义相同、词素也一样的词,但在语序运用上却不同,例如:诚实—“实诚”,摆布—“布摆”,积攒—“攒积”,颠倒—“倒颠”,捣鼓—“鼓捣”,俯就—“就俯”,男女傧相—“男女相傧”。 限于篇幅,这里暂不作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