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创新模式 细化管理 优化配置

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作者:孔祥伟,李维卫    
2014-05-21     浏览(264)     (0)
    高校资产是开展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何合理优化配置资产,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服务,是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任务。多年来,我校各项工作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加快向应用型、有特色、国际化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迈进。资产管理工作也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建设,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突破,逐步建立起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宏观管理与优化配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一、探索创新管理模式,确立“大资产管理”的理念
    改革管理体制。随着学校建设向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迈进, 2009年,学校提出了“大资产管理”的理念,深化资产管理改革,将实验室管理、设备管理、房产管理、经营性资产管理、招投标管理等职能合并,成立资产处,对资产配置的立项论证、招标采购、调配处置和效益考核等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增强了学校资产的宏观调控能力,打破了政出多门、封闭管理的壁垒格局,提高了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配的能力,实现了从源头到过程、再到结果的全方位可控有效管理。
积极建章立制。通过资产大清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了涉及国有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资产有偿使用管理、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国有房屋租赁管理、招投标管理、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等多方面的规章制度,为大资产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树立“四个理念”。一是树立全校“一盘棋”的管理理念,深入解放思想,主动转变观念,把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放在全校层面上,综合挖掘、整合、盘活各方面的资源,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二是树立“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理念,面对资源有限、需求无限的矛盾,向管理要效益,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的科学化、精细化,实现各类物力资源的优化重组,使有限的资源用好、用活,用出绩效、用出满意度;三是树立“开放、共享”的管理理念,摒弃学校内部的部门本位观念和小团体意识,打破部门之间的限制,积极推进资源共享,使各类资源动起来、转起来、用起来,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四是树立“勤俭、节约”的管理理念,以降低学校运行成本为目标,强化节约意识,健全节约制度,建立长效机制,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高资金投入效益
    严把预算论证关、即时跟踪预算执行效果。把好项目投资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论证关口,将资源配置的关口前移;注重项目建设的性价比、辐射性和前瞻性;建立发展规划配置指标与分年度实施操作方案相结合的项目滚动预算执行制度。在资产预算编制和执行环节积极探索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坚持增量配置与存量管理相结合,注重采购前的科学论证,从源头上减少重复或超标准购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坚持资产预算执行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即时跟踪资产预算的执行结果,增强资产预算的导向和约束功能,提高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资产配置效率。2011年,一新建工科学院在设备计划预算编制中,提出以购置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为主的采购计划。在立项论证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修改意见,突出实验教学中心地位,制定了与其它学院仪器设备共享共用和实验室集中建设方案。审减下来的预算资金首先满足本科生实验教学设备的需求,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
    加强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增量配置与存量管理的信息对称。近年来,学校通过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的入库、建账、设卡、分布、借用、清查、处置、统计、报表等各项工作实现了全息实时和多维监管。
    三、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科学化水平
    一是建立起以搭建一级学科实验教学大平台和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实验室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把绩效考核结果与资产占有使用单位的资产配置增量挂钩,增强资产占有使用单位的管理意识,一改过去“重购轻管”的状况。对10万元以上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进行年度绩效考核,考核成绩与其新申购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审批挂钩。
    二是建立完善的经营性资产绩效考核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烟台鲁大机动车驾驶培训学校是我校全资控股的校办企业,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未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2011年学校实行了经营目标责任制管理,在测算每年最低经营目标和利润上缴比例的基础上,制定了具体的绩效考核方案,签订了学校与驾校《经营目标责任书》,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此举激发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企业上缴学校利润逐年增长,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宏观管理与优化配置相结合,提高资产使用的效率效益
    一是建立完善人、财、物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定《鲁东大学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实施管理暂行办法》,打破实验教学资源封闭的格局,调动各方面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使跨学院实验课安排、实验教学工作量和课时津贴标准确定、实验耗材及设备维护维修费用安排、大型仪器设备收入分配、人财物资源统一调控等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实验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构建起了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行高效的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二是建立资产统一调剂平台,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率。通过资产清查,摸清学校资产“家底”,建立统一的资产调剂平台,改变了原有的“谁构建谁拥有,谁拥有谁使用”的封闭管理模式,解决了资产闲置和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切实让现有资产“转”起来、“活”起来。2010年以来,共调剂桌椅、被褥、显示器等各类资产3099台(件),捐赠各类资产2719台(件),大大提高了闲置资产的利用率,通过拍卖报废设备及资产调剂等方式,节约资金100多万元。
    三是全力推进办公用房调配,提高房产使用效益。2010年学校制定了《办公用房使用管理暂行规定》,依照合理调配行政办公用房,优先保证教学、科研用房的原则,对学校行政办公用房进行了清查、摸底。通过三次调整、核查,将超额3984平方米的办公用房调整为教学科研用房。2013年,根据学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项整治工作任务要求和《鲁东大学办公用房管理办法》,扎实推进整改工作,全面清理超标办公用房,共腾空办公用房85间,使用面积为2728平方米,其中机关部门腾空23间,使用面积为432平方米,院、部、直属单位腾空62间,使用面积为2296平方米。腾空的办公用房由学校调剂使用,提高了综合使用效益。
    四是以学生为本,按需配置教育资源。资产管理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把精力投入、财力投入、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办学条件上来,逐步从量的扩大转变为质的提升,从粗放式管理过渡到精细化管理,重点服务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近年来,学校每年投入仪器设备经费3000多万元,加大交通、土木、船舶制造、电工电子等特色学科专业的建设力度,生均设备值由2009年的6400元提高到8000多元。2007年以来,通过充分论证、精心运作,先后建成15个省级骨干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绩效考评均为优秀。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启动了支持地方高校办学条件专项,我校相应建设了8个实验平台,保障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以及实验室开放等方面的需求,大大提升了实验教学条件和水平。2011年生物学实验室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至此,我校省级教学示范中心达到3个;2013年“数字化语言文学示范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