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最古老的“盐城”

作者:于云洪    
2008-11-07     浏览(462)     (0)

山东潍坊双王城水库考古发现中国最早制盐遗址,以及我国发现最大古盐场遗址。发现了大量制盐流程和盐业官营制度等,对于我国北部海盐历史的探索具有巨大价值和作用。该遗址已被列为考古100大发现之一。


  2008年10月14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孟祥亭书记和王明徳博士等一行三人到寿光市羊口镇的双王城水库考察。从考察中得知,从2003年至今,双王城水库库区在进行南水调工程的开发过程中,意外的发现了我省乃至全国目前为止最古老、最大的制盐遗址。本次考察,我们有很大的收获。
  从2003年遗址被发现到2005年4月份的考古发掘,共发现了大规模的商周时期季节性盐业遗址39处。从今年4月10日开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寿光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再次联合,专家们对南水北调工程双王城水库范围内和周边地区古遗址和文物分布情况进行了继2003年遗址发现以来第7次正式深入调查和研究。这次调查又新发现遗址30余处,截至目前,双王城水库30平方公里的遗址面积上已发现盐业遗址87处。
  双王城水库位于寿光市区以北约30公里处的羊口镇寇家坞村北,原系滞洪洼地,名为“双王城大洼”。据说,此地因为地震,地壳陷落将原盐城沉没而形成了今天的洼地。据当地人说,古时候在清水泊之侧有一城,名曰盐城,日久陷没洼中,隐隐傲露城阙,必待雾露之时,青蒙气罩之影小为大仡崇墉,始觉仿佛可观,世人因以霜雪城名之,后俗俚演称为双王城。民间传说的这些说法,通过今天考古挖掘,可以充分证明了民间传说的正确性。
  在考古中,专家们发现了中国最早盐井;沉淀池、蒸发池为国内首次发现;盐灶和房址规模之大、保存之好,世界罕见;古代盐业官营制度比文献记录早五六百年。根据专家的勘察得知,双王城水库遗址是商朝以来的制盐中心,此遗址的发现对于我们山东潍坊地区制盐业的起源和发展,对于我国北部海盐历史的探索无疑具有巨大的价值和作用。
  第一,双王城水库遗址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制盐遗址。在这次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形状属头盔状,正符合本地制盐过程中使用的器皿,根据测定,这些陶器都属于商周时期的陶器,由此可以断定双王城水库地区是开始于夏商时期的制盐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海盐制盐的最早的遗址。第二,双王城水库遗址还是我国发现最大古盐场遗址。考古学家们考察了遗址群面积达30平方公里,规模全国最大。盐场遗址群自发现以来,引起国内外盐业考古界的广泛关注。专家们还认为,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的年代从商朝中后期一直延续至西周早期前段。大约在西周早期前段,双王城遗址群作为一个整体开始消失。(消失的原因还有待探索)但是在今年的第七次考察发掘中,专家们发现了商、周、金、元和清代的制盐遗迹。金、元和清代的制盐遗迹及盐灶,在我市盐业考古中属首次发现。盐井、盐池、池边路土、运输道路和大面积的红烧土等,大都与历史记载相吻合。第三,第一次了解了商周时期“取卤—制卤—煮盐”的制盐流程。在位于双王城水库西北角、编号为014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碎片。原来古人在制盐的时候,先从井里取出地下卤水,经过水沟流入沉淀池中过滤,然后流入蒸发池,再通过风吹日晒的方式提高卤水的含盐度,然后把只好的高浓度的卤水放入盐灶旁的卤水坑内储存,最后把上百件盔形器放到灶室的架子上,一边加火一边往器中添卤水,并不断的刮掉漂浮在盔形器内的硝碱、钙类,等水分慢慢的蒸发掉,盔形器中的盐也煮满后,打碎盔形器,取出盐块。由于盔形器易碎,更换频繁,因此古盐场现场出现大量的陶质盔形器也便可以理解。我们今天制盐工艺正是此流程的继承和创新。第四,为我们研究盐业史提供了最可靠最有价值的史料。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说:“双王城水库古盐场遗址的发现,有助于逐步研究渤海南岸商周时期的制盐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流程、社会分工和生产性质等重大学术问题。”双王城水库古盐场遗址的发现,对了解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研究我国古代商人东进、商人政权更替的历史,以及对研究古代制盐技术的沿革情况,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双王城水库制盐遗址已经被2005年列为我国的考古100大发现之一。日前,该遗址群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一类保护区,并被列入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