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追求经济增长 注重环境保护
经济研究院2014新年学术报告会综述
作者:刘玉 管理学院
在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2014新年学术报告会上,经济研究院的师生在制度经济学、法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以及语言经济学共七个学术方面进行了探讨,25位学者做了大会发言,其中包括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湖南商学院院长唐未兵、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郑红亮及三位特邀嘉宾。
制度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小组,就相关领域的经济学问题以及经济研究院在这方面所从事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汇报。黄凯南教授着重介绍了演化增长,阐述了演化增长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指出结构变迁是演化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突出了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效应,并指出了接下来所要从事的学术研究主要是演化金融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特邀嘉宾陈斌开教授从实际利率同城市化、就业创造等层面的相关性角度着重强调了金融抑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指出日后的工作将会着眼于从产业角度探讨金融市场以及影响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特邀嘉宾杨汝岱副教授的着眼点在于开放促改革。他从整体改革框架下对现有政府政策进行评估,并指出了现有政策和模式已经产生了不可持续性的可能。杨汝岱提出,当前改革的重点在于市场,在于经济基础,在于国企改革,而非上层建筑的政策层面。
微观经济学小组的研究成果包括对一般均衡的研究,利用拍卖理论对开发商针对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出让的合谋行为进行研究。在货币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研究方面证明了在任意预期条件下期内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在一般均衡框架下所有经济个体接受的法定货币是纳什均衡。叶海云副教授引出了一般均衡理论与价值规律存在性的问题,并提出了颇具有思考性的问题———“2013年中国的GDP是否存在?”引发大家的思考。
黄少安教授建立了一个包含人口迁移的两部门模型,研究城镇向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转移支付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政府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视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城镇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并采取了“现收现付”的给付方式。在此背景下,黄少安分析,当进城农民获得市民身份时,转移支付会降低农民收入。当进城农民无法获得市民身份时,转移支付有可能增加农民收入,利率越低,市民占人口比例越高,转移支付的“增收”作用就越大,并且当市民占人口比例低于某个临界值时,转移支付的“增收”作用是负的,即降低农民收入,反之则反是。在“现收现付”的给付方式下,转移支付在短期内有较大的“增收”作用,但代价是长期的“增收”作用下降,甚至可能降为负值。无论政府是对城镇居民还是对城镇产出征税,以上结论都成立。
法经济学小组,对相关领域的经济学问题以及从事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汇报。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房养老制度、食品安全等近年来一直讨论的热点问题。
针对房价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效应这一个问题。陈健博士的研究工作着眼于遗产动机与财富效应的权衡,即:以房养老是否可行。“以房养老”是发达国家主要的养老途径之一,而在我国却遭遇了较大的阻力。究其原因,尤为关键的是来自于传统遗产观念的现实压力,但遗产观念影响“以房养老”的过程及具体影响程度,还缺乏相对严密而统一的系统论证。黄少安教授等将遗产动机赋予时变的内生特性,拓展了LC-PIH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遗产动机的存在会抑制住房财富效应的发挥,进而它阻碍了“以房养老”的展开。
鉴于前段时间的雾霾天气。环境经济学小组的代表林晨副教授指出了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在于外部性对于经济效 率 的 研究,以及资源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资源的稀缺性和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