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岭南师范学院 - 《岭南师院报》

“我就是想多为贫困户做点事”

———记学校驻吴川市覃巴镇沙田村扶贫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叶德波

作者:  本报记者 赵宇清    
2020-06-30     浏览(142)     (0)

  叶德波接受记者采访




  “沙田村80户216名贫困人口已经在2019年底全部实现脱贫”,谈起4年多的扶贫工作经历和成果,岭南师范学院驻吴川市覃巴镇沙田村扶贫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叶德波很自豪。从2016年5月到沙田村开展扶贫工作开始,他把贫困户脸上露出笑容当成自己最大的幸福,把贫困户收入提高当成他最大的快乐,把满腔心血和汗水洒在了沙田村的精准扶贫路上。
主动请缨下乡精准识别贫困户2016年5月,叶德波同志主动向学校党委请缨下乡精准扶贫,一个人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吴川市覃巴镇沙田村驻村扶贫。他说:“我就是想多为贫困户做点事。”
  驻村伊始,语言不通、情况不了解,困难重重。叶德波凭着曾经在部队练就的过硬素质以及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不等不靠,在扶贫工作队只有他一个人的情况下,既当队长,又当队员,凭借真诚与奉献精神很快争取到了村两委干部的支持,迅速展开工作做好相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工作。
  进村以后,他对村里前期摸查提供的名单逐户登门核查,核清家庭收入与支出,以及劳动力情况和主要致贫原因,详细记录,由户主、村委干部、扶贫工作队签名确认,确保精准识别到位。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把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及时纳入,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及时终止扶贫,确保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经过精准识别,贫困户由最初村委会提供的104户352人精准到现在的80户216人。
  一段时间后,沙田村贫困户的情况,叶德波都熟烂于心———贫困户家里有几口人,有几个娃读书,哪个贫困户家谁得了什么病,哪个贫困户家里有残疾人,领多少残疾补贴,种了多少花生番薯,家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谁在哪里打工,每月工资多少,他都了然于胸。别人的微信朋友圈晒娃、晒美食,他的朋友圈晒的大多是扶贫工作。叶德波用心扶贫、真诚待人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与尊重,大家亲切地叫他“叶书记”。
  用活政策温暖到每个贫困户家庭要做好扶贫工作,了解扶贫政策、用好政策并落实好政策是关键。叶德波用党的政策温暖到了每个贫困户家庭,从而实现沙田村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
  叶德波用好民政政策,确保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实现兜底脱贫。沙田村有29名符合五保户条件的五保人员全部申请了农村五保户资格,叶德波通过定期走访五保户落实五保金领取到位;有32户107名贫困人员符合农村低保条件全部落实了农村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用好教育扶贫政策,叶德波先后为43个正在上学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申请教育补贴和免除学费,保证他们不因贫辍学;用好住建部门的扶贫政策,为18户住房不安全的贫困户申请了住房改造,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改造,让贫困户住上新房;用好社保部门的扶贫政策,为全村的贫困户每年政府免费购买医疗保险和参加养老保险。
  沙田村罗村有一户贫困户叫柯小玲,丈夫去世后她一人带着三个成年残疾儿子生活,依靠其自家的力量和政府补贴无法实现危房改造,叶德波在走访中得知后通过发动社会力量捐款、他个人也 捐 款1000元 ,并与帮扶责任单位教育科学学院取得联系,多方支持从而解决了柯小玲的建房问题。用党建引领打造帮扶村脱贫长效机制工作中,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叶德波通过开展村支部阵地建设,规范完善村委工作制度,开展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组建村“两委”、村党员、扶贫对象等微信工作群,召开党员、乡贤座谈会,强化精准扶贫政策宣传效果,挖掘脱贫致富领军骨干,营造党员带领群众脱贫攻坚良好氛围,打造一支会战斗的班子。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规范党建资料、完善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发展预备党员等,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在此基础上,叶德波和村委会干部在岭南师范学院党委的指导和支持下,确定了以发展新兴产业,投资入股分红、多方支持就业为主,支持传统产业为辅的扶贫思路———利用学校的6万元资金在沙田村建成吴川市第一个光伏电站;在公司大力吸收贫困人口就业的前提下投资入股吴川市港丰商贸有限公司,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同时实现在港丰商贸就近就业;发动帮扶单位、村委会干部为贫困户就业牵线搭桥,基本实现了有就业打工意愿的贫困户全部实现就业;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为22户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展了养猪、养牛、海洋捕捞等产业项目,实现了每一户都有脱贫项目,都有脱贫的原动力,从而以党建为引领打造出了沙田村去穷根的长效脱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