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浩名
外语系2020级英语专业学生,外语系学生会副主 席、协和学院辩论队队长,福建师范大学校辩论队主 力。曾获第二十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优秀辩手” 称号、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全国第四、“大陆优秀辩 手”、“超级辩手暑假特训营”车轮赛亚军、“最佳辩手”、 福建师范大学辩论赛夏季联赛冠军及“全程最佳辩 手”、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校园辩论赛冠军及“全场 最佳辩手”、福建师范大学新生辩论赛季军、“初赛最佳 辩手”“决赛优秀辩手”。
▲王浩名在准备辩论
▲所获荣誉 高尔奕/摄
“辩论给希望表达的表达者提供了平台和机会,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所想。”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外语系2020级英语专业的王浩名不忘初心,在第二十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以下简称:海辩赛)中获得了“优秀辩手”的称号。
无畏,只因充分准备
辩论台上的王浩名沉着冷静,总是带着充足的准备,源源不断地输出,不断与对方辩友思维碰撞。在准备本次海辩 赛时,面对基本功扎实的台湾队伍,王浩名和队友们最大的挑战是“细节”。除了 大量的资料、数据准备以外,还有更多的 时间与精力投入。 在赛前的一两个月里,王浩名与队友每天花费近8个小时在讨论辩论以及模拟辩论赛上。讨论辩题时,如果发现讨论的点和价值与其他队伍碰撞、逻辑存在漏洞或者价值上比对方落点更低,那便是新的一场头脑风暴。“有时一个细小的论点讨论两个小时也是有可能的。”王浩名感慨道,在思想碰撞的那几个小时里,他们让每一个辩题落点都得到了升华,原本共脑的思想有了新的迸发。
截至海辩赛前,经过 360 多个小时的努力,王浩名手上有100多张一遍遍修改过的辩论草稿和框架图。“这次和台湾辩手的交流让我的辩论维度更宽广了。”王浩名笑着说道。“优秀辩手”的称号的背后是他夜以继日的努力,和一场场群雄争辩的实践。
与辩论的激情碰撞
如果说起初于高中时接触到辩论是因为机缘巧合,那么能在大学期间加入辩论队便是命中注定。进入大学后,自他从系辩论队队长那里了解到系辩论队放相关情况时,便义无反顾地报名、面试, 最终成功地成为系辩论队的一员,正式走上辩论的道路。而后在一次次的辩论赛中,他发现辩论可以给他带来思维和看待事情方式上的改变,就彻底爱上了。
寒暑假期间,他报名参加了“超级辩 手特训营”,在暑期时他通过特训营进入了2020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世界冠、杨亚晨和李楠的队伍,这让他接触到了多位优秀的辩手,比如《奇葩说》第五季中的赵帅以及2015 年、2016年国际华 语辩论邀请赛两连冠的丁冠宇。
回忆起那次与四个世界冠军级别的辩手辩论的经历,王浩名难掩激动之情, “总的来说就是非常爽!”在和站在辩坛 顶峰的人交锋之后,总有一种畅酣淋漓 的痛快。而多次与优秀辩手接触的经历 也使他在看辩题的角度、拆分辩题的能 力上有所提高。
参与辩论是为了发声
众所周知,打辩论可以锻炼口才和 思维。“打辩论时要求辩手站在双方的立场去考虑,让我们站在曾经以为的对立面思考,去感同身受,这让人变得更加 包容。”说到这,王浩名若有所思。而他也在一次次的辩论赛中更深刻地明白了辩论的输赢并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参与辩论是为了发声。在他看来,辩论给了所有渴望表达的表达者机会和平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所想,为自己、为少数群体或为他们所寻求的正 义发声。
在海辩赛“宅文化”的辩题中,王浩名提出了“宅文化”首先要有宅的属性, 要更多地远离室外和面对面社交,论点一提出,队友们纷纷附和,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大家早已形成了心往一处想的默契。在海辩赛之后,作为学院辩论队队长,他再次回到了原本平常的训练生活。虽然辩论队的训练计划安排密集, 日常要求严格,但他们并不是一个严肃的集体。在日常训练中,王浩名时常和他们打成一片,“对方辩友你在跳立场”“新老生赛夺冠送写字楼吗”这样诙谐 的字眼常常出现在他们的对话中。
积蓄力量,再次出发。王浩名带领着2021级新生参加了福建师范大学第十九届校新生辩论赛,从11月初到月末, 经历了四场比赛的角逐,最终取得了亚军。在今后的辩论生涯里,他也希望学弟学妹们要一直记得打辩论的初心,期待他们可以做自己想成为的表达者,不要成为留声机和写满字的纸,要做一只孤 天里的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