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中庸之道,待人待事要讲究平衡,恰到好处,不能过
多过少,而顾此失彼。
虽是如此,但许多中国人通常还是有一个通病,说和做通常是两码事。人们在满心接受一个人时,殊不知却把另一个人逼上了绝路。
在疫情蔓延之时,台剧 《想见你》以小众剧姿态,一路火出圈,其中“陈韵如”这个人物悄然上了热搜。人们对于陈韵如这个角色抱有不解、谩骂、可怜、同情等等各种各样的情绪。而在这越激越烈的议论中,我悄然发觉,这些复杂的情绪才是这部热剧最想激起的浪花。
“我在遗憾的青春中渐渐凋零,我在失落的荒原中学会了哭泣,我在扮演自己的过程中丢弃了我自己。我在心里最深处那关着灯的房间,吟唱着只有自己才能拥抱自己的情歌。”
当我看到剧中的这句话时,我的内心是震惊的。一个人是多么孤独而挣扎,才能写出这么绝望的话。她一出场,无论是厚重无比的刘海,还是暗淡无光的眼神,抑或微微驼背的体态,都无疑在向观众表露她是一个内向、沉稳而又自卑的女孩。她不愿意轻易改变自己,哪怕告白失败,也不愿走出自己的狭窄的天地。直到某一天,2019年的黄雨萱借走了她的肉体,过出了她不一样的人生。她在狭小的心灵空间,被迫看着黄雨萱一步又一步改变她的生活。大胆开朗的性格使“她”得到了许多自己曾不能得到的东西,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当她终于得到自己身体的掌控权时,才发现旁边已经到处是黄雨萱带来的阴影。她想依靠“黄雨萱”,成为人人喜爱的陈韵如。她试图成为黄雨萱,想要得到别人的喜欢,甚至自我催眠自己就是黄雨萱。只是,她被亲人否定、被同学否定、被自己喜欢的人否定,最后她自己也否定了自己,走向那一望无际的深渊,再也不能回头。
否定自己,盲目追逐别人心目中的样子,这是人活着的意义吗?
我犹然记得初中时,与陈韵如极其相似的我,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回家,一个人玩耍,一个人拿着皱巴巴的零钱去买自己最爱的杂志……直到某一天,我碰见了一个像黄雨萱一样的人,他笑着对我说:“你为什么一脸愁眉苦脸似的,好像有人欠你钱一样。”那时,我才明白原来自己在别人印象里是这个样子,空乏而无趣。在“努力读书”的阴霾下,我并不擅长人际交往,对自我认知出现了某种偏差,觉得只要努力了,出人头地了,就可以敞敞亮亮地做人了。
许多人都说“陈韵如”们性格有问题,心理有问题,只要稍微改变一下,坚强一点就好了。自以为是的鼓励,只是道德绑架而已。也许她需要改变,但不是假扮别人,借着别人的样子过完这一生。她小心翼翼过这个一生,只是希望能够有一天出去,拥有她自己的人生。
我们喜欢黄雨萱,因为那是我们想要成为的人,我们讨厌陈韵如,因为那就是我们自己———无能为力、自我厌弃的、无可奈何、竭尽全力的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确信有人爱你,有人因为你是你,而爱你。或更确切的说,尽管你是你,有人仍然爱你,因为你值得。
“也许你在经历过这一切的悲伤之后,你会那么想要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太过失望,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期望。”
如果一个人尽力活着,却因成为不了别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子,而感到自责、愧疚,甚至失去自我,这也许会是这个世界莫大的悲哀。
“借一方乐土让他容身,借他平凡一生。”
愿世人能够向毛不易《借》的歌词一样,善待灵魂孤独,而心存善念的人。(文/外国语言文化系 李祯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