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大学 - 《河南大学报》

新闻路上甘苦同行

作者:陈大鹏  冰  李  □学生记者    
2012-11-10     浏览(88)     (0)

  “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这是马克思在阐释“人民报刊”理论时所言,也恰是所有记者的光荣与梦想所在。在11月8日记者节这一天,祝愿所有的新闻工作者带着这样的光荣与梦想在这个职位上不断创新,永不停步。
  记录历史见证荣光我们是学生记者。
  与专业记者相比,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采访提问时还略显青涩,但是我们热爱新闻的精神丝毫不亚于他们。
  河南大学百年校庆之时,学校举办了校庆庆典大会、主题晚会、高等教育国际化论坛等数十项活动。何镜堂院士报告会现场,两名佩戴有“校园记者证”的学生记者坐在地上认真聆听报告,手中的笔不时舞动,为新闻的写作记录信息。邓拓纪念碑揭幕现场,一名拿着相机的学生记者早早地调好了焦距,耐心地盯着碑上的红布,时刻准备捕捉那揭幕的瞬间。百年校庆主题晚会的舞台下,三名学生记者借着不停闪烁的舞台灯光奋笔疾书,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直到晚会结束大家都离开后他们依然在合稿;综合楼的灯熄了,他们就蹲在门口刷卡机微弱的绿色指示灯旁一句句核对。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用手中的笔,为不在现场的人再次演绎经典……今年,河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十岁了。我们属于这个用十年的时间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朝气蓬勃的团队。我们的脚印布满了学校的每个角落,热闹的广场、冷清的楼梯角、拥挤的公交亭、微弱的路灯下……处处都留下我们的身影!为了新闻,我们时刻都在观察着、思考着、书写着、奔跑着。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台相机,就是我们可利用的全部工具。为共同的梦想,我们一直在前行,在奔跑。我们倡导校园文明,准确及时反映校园动态;我们立足校园生活,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和活力;我们参与校内重大新闻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将信息以最快速度传递给师生。有时候我们白天奔波在新闻现场,晚上对着电脑一遍遍核对、改写,不知不觉就熬到后半夜。再苦再累,我们从没有退缩,为的是不辜负胸前学生记者证的荣誉,为的是坚持心中的信念,为学校做出一份小小的贡献。
  追梦翱翔收获成长我们是学生记者。
  河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聚集了一大批对新闻对文字拥有共同理想的年轻人,我们的行动准则是“以学生眼光看校园变化,用记者身份写河大历史”,争取把学校发生的大小新闻传递给校园的每一个人,以学生记者的身份履行着校园“无冕之王”的职责。
  “我与新闻同在!”这是记者们心里的信条。还记得领取记者证的那天,社长笑着说:“恭喜你们,正式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记者了。”简单的一句话是对我们许久以来工作的肯定。“从今天起,我正式成为一名学生记者,我将继续保持仁、智、勇、诚的作风,我将谨记‘学生记者’的称号……”庄严的誓词响起,我们的方向更加明确,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方对开的报纸凝聚了我们的希望。今年当上小记者的小张告诉我们:“加入大通社,圆了我不能去新闻传播学院的梦想,这里时刻鞭策着我写一些东西,并且指导着我一步步前行。在这里我找到了家的感觉,我爱大通社!”在记者岗位上坚守了一年多的小李说:“没当过记者的人也许不能体会到记者的艰辛,但是对新闻的热爱让我义无反顾选择了这里,能做记者真的很好!”
  付出的结果是满满的收获。“姐,我的新闻上报纸了!”小陈兴奋地喊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连眉毛都笑弯了。“哈哈,我跟王立群教授合影了!”一名小记者丝毫不掩饰脸上得意的神情,“还有上次采访的中科院院士,他真是太有人格魅力了,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好多东西。”学生记者的篮球联谊赛上,大家挥汗如雨,传球、投篮,中了!几个记者兴奋地抱在一起呐喊欢呼。每次来到办公室,看着那几个鲜艳的“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大字,让我们这群远离家乡的孩子找到了属于家的温馨与甜蜜。五星级社团奖状,耀眼的“明星记者”的称号,盖着红红印章的笔记本,报纸、网站上属于自己的文字,是我们作为学生记者的骄傲,更是我们作为河大人的骄傲。
  回首过去,我们看到了时间的力量,看到了我们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会走得更远、做得更好。让我们一起扬帆远航,风雨兼程,同甘共苦,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