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 - 《贵州师范大学报》
红船精神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强大动力
作者:○ 蔡永生
党的十九大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要求全党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红船精神与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内在联系。以红船精神为动力、促进办好思政课,是深刻理解红船精神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要实践价值的需要,是让红船精神放射出更加灿烂的时代光芒,引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厚力量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我国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保障。习近平同志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而且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为此,习近平同志阐明了以下理由: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
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是一个思想深刻的重要论断,对于我们办好思政课是一个创新启示和重要指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与历史紧密相联。文化是历史的重要构成内容,历史是文化的过程展开和再现。把握文化与历史的关系,是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前进的内在要求。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表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培养青少年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优良品德,具有重要作用。就拿革命文化来说,革命文化中“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高举起立德树人的旗帜,而革命文化中的散文、小说、诗歌、电影、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则生动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及其文化展示,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和几代人,使正确的中国道路更加坚定、凝聚的中国力量更加强大、伟大的民族精神得以弘扬。今天,我们要办好思政课、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更加重视发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可替代作用。
二、红船精神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文化是一个系统,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包含丰富内容的统一体。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一切“人化”的事物。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包括与精神生产有关的观念形态。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和坚持的,它由革命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体现伟大精神和积极健康的文学艺术等丰富内容和形式组成的系统。
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系统中,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是核心。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98年,是为国家和民族不懈英勇奋斗、建立丰功伟绩的98年,也是不断培育伟大精神的98年。这些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信念、优秀政治品格、高尚道德情操、优良工作作风、积极精神风貌的结晶,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在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奋斗中,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一系列的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发挥正能量功能的系列伟大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谱系中,红船精神是精髓。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 《光明日报》发表重要文章 《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提出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这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理解“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就会坚信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谱系的精髓。
第一,红船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一是马克思主义是“创造精神”的理论和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就庄严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打破了旧世界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的精神统治。二是马克思主义是“奋斗精神”的理论形态和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既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又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三是马克思主义是“奉献精神”的思想宝库,具有一心为民、凝心聚力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有一基本原理,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
第二,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标志,理所当然,红船精神就成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回望历史,南湖红船点燃的星星之火,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我们党从这里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由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这一创新而深刻的论述,第一次把我们党建党、建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第一次把这三大里程碑表述为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这两个“第一次表述”的论断有深远的意义和深刻的启示。
第三,红船精神是贯串于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一条主线和精神实质。例如,红船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就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同志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井冈山精神体现了红船精神的精神实质。
三、红船精神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灵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崇高伟业,又是巨大的创新工程。在中国,前人奋斗过,但都没有成功;在国外,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行进在金色航线,不断创造辉煌。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版,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精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远大理想,又是通过奋斗可以实现的过程。我们取得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更是想不来的、看不来的、等不来的,是要靠长期的实实在在的奋斗实现的。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需要一步一步走出来。在未来的征程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干兴邦,有耕耘才有收获。奋斗是成功之源、胜利之源、幸福之源。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精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巨大的创新工程、奋斗工程,也是崇高的奉献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的本质涵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人的个人梦想。它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还是将来的。中国梦,过去人们为之奋斗过,现在人们还在奋斗,但真正的实现又属于将来。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不是某一代人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几代人的长期努力。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做功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开天辟地的创新伟业,是百折不挠的奋斗大业,是为国为民的奉献事业,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使命担当。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广大青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把青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邓小平同志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国青少年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是需要通过学校培养和实践锤炼。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光荣任务,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替代。
红船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创新、奋斗、奉献的宏伟大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着力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因此,红船精神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灵魂。
四、弘扬红船精神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法宝
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个根本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船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蕴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我们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铸魂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价值取向。
习近平同志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这些要求是红船精神的充分体现和丰富展开。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是红船精神中坚定理想、百折不挠信念意志和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情操的展现。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是红船精神中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的弘扬和发展。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红船精神中奉献精神在新时代的内在要求和表现。
面对国内外形势发展所提供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面向新时代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在新形势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勇于改革创新。习近平同志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如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习近平同志提出了重要指导原则: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真正做好上述“八个统一”,离不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离不开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离不开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可以说,“八个统一”在红船精神中都能找到思想资料和精神支撑。红船精神的实质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红船精神的内涵丰富深刻。创新、奋斗、奉献的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总之,红船精神为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理念引领、思想启迪和方法引导。红船精神是我们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家本领。在红船精神引领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红船精神的实践价值在新时代的重要体现。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