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北石油报社 - 华北石油报

从 从 “ “人人有脑筋 人人有脑筋” ”
说开去 说开去

作者:□李旭    
2021-02-03     浏览(129)     (0)





  《清稗类钞·讥讽类》 有一则 《新名词入诗》,原文是:
  “自日本移译之新名词流入中土,年少自喜者辄以之相夸,开口便是,下笔即来,实文章之革命军也。某曾赋诗四首以嘲之。一云:‘处处皆团体,人人有脑筋。保全真目的,思想好精神。势力圈诚大,中心点最深。出门呼以太,何处定方针。’二云:‘短衣随彼得,扁帽学卢梭。想设欢迎会,先开预备科。舞台新政府,学界老虔婆。乱拍维新掌,齐听进步歌。’ 三云:‘欧风兼美雨,过渡到东方。脑蒂渐开化,眼帘初改良。个人宁腐败,团体要横强。料理支那事,酣眠大剧场。’ 四云:‘阳历初三日,同胞上酒楼。一张民主脸,几颗野蛮头。细崽皆膨胀,姑娘尽自由,未须言直接,间接也风流。’”
  其中,团体、脑筋、思想、精神、势力圈、中心点、以太、方针、彼得、卢梭、欢迎会、预备科、舞台、学界、维新、进步、欧风、美雨、过渡、脑蒂、开化、改良、眼帘、个人、团体、料理、大剧场、民主、野蛮、膨胀、自由、直接、间接、风流等都是当时的新词,阅此不得不为之惊叹。
  《清稗类钞》 是民国时期徐珂创作的清代掌故遗闻汇编。其中,《新名词入诗》 一条载明“某曾赋诗四首以嘲之”。这个“某”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另外的某一个人,二是指徐珂本人。从内容和叙述上来看,这四首嘲讽诗应该均是徐珂本人所作,反映了民国初年新词的大量出现,以及传统文化对新词的排斥。
  之所以说民国初年新词大量出现,是因为这四首打油诗几乎全部用新词组成。就算是网络新词大量涌现的今天,全部用新词写出四首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见当时新词数量之多。这种新词大量出现的原因,作者已经指明是因为“自日本移译之新名词流入中土”,这说明当时中国的文化深受日本文化影响,这和孙中山、周恩来、鲁迅、秋瑾等一大批志士仁人留学日本,很多中国的革命团体诞生于日本不无关系。众多新名词也反映了当时国家的政治及社会状况。
  之所以说传统文化对新词排斥,是因为作者开诚布公地指出,这四首诗是为了“嘲之”而作。“嘲之”当然是嘲讽这些新词了。在当时,徐珂可不是个一般的人物,他是光绪年间的举人,曾是袁世凯的幕僚,后来担任过商务印书馆、《外交报》 《东方杂志》 的编辑,编撰过 《清稗类钞》 《历代白话诗选》 《古今词选集评》等多部文学著作。徐珂的名头一点儿也不比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张元济、蔡元培、康有为、胡适、梁启超等人小,当时在上海或到过上海的社会名流都是徐珂家的座上客。试想,这样一个人所嘲讽的对象在当时社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其嘲讽效果又会是什么样子?可以说,徐珂实在是一种实力雄厚的社会文化的代表,是一种阻碍新词或者说阻碍新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由这则距今100多年的故事,我们可以映鉴今天的新词现象。如今,“之乎者也”已经和新词和平共处,有的甚至还“喜结连理”。当年被视为新词的这些词汇,现在都已是词族的大佬甚至是掌门;当年嘲讽这些新词的人,让今天的我们感慨。但历史的滚滚车轮往往压在同一条车辙里,近年来出现的新词也受到不少人嘲讽。不过,对于这些嘲讽,年轻一代的回答是“呵呵”。如果徐珂地下有知,面对今天的“拍砖、狂顶、MM、粉丝、有料、PP、DBC”等新词一定会抓狂发疯,还不知会写出怎样的嘲讽诗。
  顺便和老同志们解释一下,今天网络上的“呵呵”可不是年轻人在和你笑,而是“嘲讽”的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