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绵阳师范学院 - 《绵阳师范学院报》

绵竹年画

2020-06-30     浏览(354)     (0)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绵竹年画是一朵孕育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城绵竹的民间艺术奇葩,是绵竹人心尖灿烂辉煌的宝珠,是中国民俗文化史上的无价之宝,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郭沫若曾言:“工人手艺不平凡,千载百花烂漫。”
  起 源

       绵竹年画起源于当地的原始宗教活动。北周道教类书《无上秘要》记载,中国早期道教斋所的三十六境庐,其中四川境内占三个,列为第一的就是绵竹庐,即今绵竹地区。至东汉时,道家有二十四治,绵竹有三治。到了唐朝,杜光庭撰写 《洞天福地记》,将绵竹列为天下名山第六十四福地。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宋朝以前,绵竹宗教活动繁盛。绵竹年画的出现,则源于道教宣传教义的需要,是当时道教布道的一种图示。而这种图示的具体形式则以画门神为主。所画门神源于《山海经》记载:“相传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枝丫一直伸向东南方鬼门的、弯曲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树下有两位神将神荼、郁垒把守。为了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他们就用苇索捆住害人的恶鬼,并送去喂虎。”人们将神荼、郁垒的像画于桃木板上, 挂在寝室门或大门两边, 用来祈福纳祥、驱鬼镇邪。
  成 形

       宋朝,绵竹人将这种作于桃木板上的画,命名为年画。自此,绵竹年画诞生,并迅速活跃在民众当中。人们也不再局限于用桃木板作画,竹纸年画、墙上年画、伞上年画等纷纷涌现,一时蔚然成风。当地更出现了卖年画、贴年画的风俗。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邓春的《画继》等书都对此描写得十分细致。如《梦粱录 · 十二月》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迥头马等,馈与主顾”。此外,年画更与当地春节习俗相融,各家各户会于春节时在院门和室内张贴竹纸年画,以驱邪迎祥、祈愿新年吉庆。除却这些,还有一种“素年画”,不施五彩,用素墨画成,专供处于服丧期间的人家使用。
  扬 名

       清初,绵竹年画迎来发展期,出现新的作画主题。当时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剧烈,这一时期的年画出现了《二十四孝图》《唐氏乳母》等作品,多是宣扬“孝”道。后世批判称是“愚孝”,但是这些作品在当时不仅起着审美作用,更是有宣讲教育的用途。
  清中期,绵竹年画迎来了繁盛时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绵竹人闲时遛鸟、喝茶、打牌,这期间的年画受此影响,出现反应人们生活的新题材。如《双旗门》《连环计》《白象山》等。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县出现许多年画作坊,共三百多家。年画专业人员高达一千余人,年产年画一千两百万多份,产品除了运销湖南、湖北、陕西、甘肃、青海及四川以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等国家。此后,绵竹年画繁盛一时。
  传 承

       民国时期,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混乱之际,绵竹年画的传承出现断裂,消弥一时。到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绵竹年画又大量出现,但其题材变成具有煽动性、鼓励性的激昂文字和大字报,与传统年画相距甚远。直至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发展传统文
化,绵竹年画才迎来新生。越来越多的画家在继承传统绵竹年画的同时,又用全新的方式去诠释它。著名的绵竹年画画家刘竹梅女士便是其中之一。其创作的《黄杨扁担》《节气歌系列》《割草女》《绣花女》《回娘家》《舞系列》《四川太阳喜洋洋》等是当代年画创新的代表之作。
  2006年 5月,绵竹木版年画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的一张靓丽名片。由此,绵竹也出现年画行业。妇女们在棚花村年画传习所里学习刺绣年画,学会后在家庭制作,然后由公司回收。每年 1月至 2月,绵竹市人民政府都要举办绵竹年画节,吸引各地媒体前来报道的同时,也引入了许多投资公司,一时年画交易非常火爆。自此,这粒熠熠生辉的明珠,也以一种新的方式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一幅年画,在绵竹城辗转千载。纵城中有百媚千红,也只有它是绵竹人情之所钟。绵竹城外的我们,有机会也该去那座古老的年画乡走一走,去细品一番当地的年画香。
  【文学与历史学院 2017级 2班鲁丹丹,指导教师,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民间文化普及基地)聂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