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建筑通讯》

四不,做新时代的好后生

作者:■文/张弘(地产)    
2018-08-27    

  我从拿到《梁家河》到读完全书,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之所以这么快,一是因为之前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书中很多内容比较熟悉;二是因为《梁家河》中的很多方言俗语、风土人情和我的家乡非常相似,读起来非常亲切;三是因为《梁家河》生动形象、有血有肉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的具体经历,对于年轻人而言,非常具有教育启发意义。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干部,读完《梁家河》之后,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四个“不”。
  不忘本。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那时候他已经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了,但是实际上他无论在哪里工作,他始终没有忘记梁家河,没有忘记自己七年插队的经历。这段经历应该是饱含辛酸的,但是我们看到习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这里的人和事:接济乡亲、询问故友、回乡看望、写信寄钱……甚至在外交礼宾场合,他都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当农民的那段经历。梁家河虽然小和苦,但是习总书记始终没有忘了这里。我想正是这种不忘根本、不忘来处的深厚情怀,才能涵养出一个大国领袖深沉广博的家国情怀。十八大以来,我党提出的精准扶贫、群众路线教育等广受人民拥戴的决策,或许正是源自总书记的这份不忘本。不忘本,不正是现在常说的不忘初心吗?不抱怨。上世纪60年代陕北农村的物质条件之差,今天的年轻人可能已经无法想象了,从北京来到梁家河插队,15岁的习近平所面对的困难和不适应可想而知。再加上政治运动对自己家庭造成的巨大冲击,说梁家河是习近平人生中的低谷并不过分。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并没有抱怨和愤愤不平,他把自己真正地当作一个农民,农民吃什么他吃什么,农民干什么他干什么,不会的就学,不适应的慢慢适应,这份面对艰难困苦泰然处之的精神,值得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学习。正是因为这种不抱怨的心态,让青年习近平能够真正融入梁家河,从这片深沉的黄土地上,从这群质朴的农民身上,了解到了民情民心的真实,汲取到了治国理政的养分。
  不懈怠。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做到不抱怨很难得,更难能可贵的是不懈怠。年轻人身上最宝贵的就是一股冲劲、一股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顺境中,保持这股子劲头和精神很容易,但是在逆境中就不容易了。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除了不抱怨之外,更没有荒废时间,除了繁重的劳动外,他把绝大多数的时间用在了读书学习上,增广见闻、开阔眼界,时刻在充实和提高着自己。尤其在担任大队支书之后,更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农村的工作中去,打坝淤地、改良农田、建沼气池、办铁业社……干的都是前人没干过的创造性的新工作。八次申请入团、十次申请入党,这种不懈怠的进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不设计。乡亲们对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的评价,用得最多的两个词是低调和务实,这是青年干部最宝贵的品质。成长在新时代的青年人,思维活跃、眼界开阔,但是往往忽略了低调和务实的修养。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就在习近平扎根梁家河一锄一镐劳动时,有多少造反派和所谓的积极分子,借着形势、喊着口号一路高歌猛进、洋洋得意?然而最终结局如何呢?大浪淘沙,被历史选中的还是扎根大地的实干家。我也由此想到前段时间,《人民日报》连发多篇文章,谈到年轻干部的成长培养,要靠“自身努力,不是自我设计”,告诫年轻干部要杜绝“精致的自我设计”。正所谓根深才能叶茂,行稳才能致远,低调务实地做好眼前工作,才能有长远的成长和发展。
  陕北人把年轻人叫做“后生”,这是一个充满乡土气息,但也饱含关爱和希望的称呼,带有一种天然的质朴和力量。《梁家河》一书中所反映出来的不忘本、不抱怨、不懈怠、不设计,对于我们广大年轻干部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后生”,极具教育和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