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翔顺》
知行合一与执行力
这篇文章讨论了知行合一和执行力的重要性,强调了思想行动与集团保持高度一致,营造氛围提升执行力,并关注影响执行的因素。知行合一不仅是技术方法,更是思想纲领。只有真知与践行才能达成目标。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实践,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讨论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的命题。今天,“知”也应具有新的时代意义,道德修养的良知,在工作上更具体的应是一种服从、责任与敬业的精神品质。市场如战场,企业如军队,员工如士兵,“执行,没有借口”,而最好的执行力,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企业执行力及其必要性执行力,指贯彻战略意图,坚决执行工作任务、交办事项、会议决议从而完成预定目标的能力。它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把企业战略规划、方针政策等转化为结果、效益的关键。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创造价值实现利润,而要把战略转化成现实成果需要人去执行,执行得好与不好则表现为企业的效率,执行力强的企业效率越高,创造价值越大,越有竞争力,反之亦然。
知行合一与执行力相辅相成
知行合一与执行力密切相关,执行,就是“由知到行”,执行力,就是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能力”。在中国很多的管理者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知易行难”,无论是TCL的李东升,还是惠普的孙振耀,他们道出了很多管理者的心声,“在企业管理中,最难的是落实到位”,其实不管是“知”的领会还是“行”的落实,都是同等的重要,知与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有人认为,“由知到行”可分解为“知、信、言、行”四个阶段,知,就是良知、领会与责任感;信,是由知到行的重要阶段,需要执行者认可观点与决策,只有这样才会去执行;言,就是分析检验执行者是否“信”的办法,方法就是通过听其“言”,让他把观点和决策变成自己的语言,形成行动计划,变成自己的承诺;最后到“行”,按照计划执行,履行承诺。
若按照上述思维去思考,其实“由知到行”分解为“议、知、行”三个阶段即可。“议”,就是商议、讨论,有疑问或不同的意见就要提出来,所谓事不辩不明、理不争不清,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能更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并保证总体意见的统一性与决策质量;“知”,“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领会战略、决策、交办工作的意图,明确工作的方向 与重点;“行”,通过“议、知”之后的“行”,必须切实地执行,不能因对工作任务有意见保留或者因执行有所困难而打折扣落实,正如军令如山,一旦确定下来的事情,必须坚决执行。
当然也要注意,“行”要预防因发展情况变化导致决策无法落地或落地后不适合企业现状的情况发生,执行者也应要基于客观事实,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反馈,不可盲目执行,但必须要明确原因,是现阶段实现不了或者是需要资源方可实现,还是当前的情况不适合执行等,再根据具体分析进行具体地沟通处理。
思想行动与集团保持高度一致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是“思想先行,行动跟进”。这跟“行”基于“知”是同样道理,如同各级党组织的力量来源于党中央,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必须有一锤定音之权威,同时,各级党委也必须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各项工作中毫不动摇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打任何折扣。同样,我们在开展工作中,也必须紧紧围绕集团高层的战略决策部署,首先思想上必须提高重视,牢固树立大局观念与全局意识,时刻防止和克服部门的本位主义,绝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绝不在落实工作上打折扣,在深刻领会决策意图基础上,切实践行知行合一思想理念,强化执行,从而形成上下合力,在工作上攻坚克难,逐步推进,不断促进集团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营造氛围提升执行力
做到知行合一与提升执行力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切切实实在思想上集中领会,在行动上实践出真知,也不仅仅需要我们按执行力方案抓落实,更应注重营造及强化执行的氛围,通过切实提高企业从上至下每个人的执行力,以身作则,上行下效,从而形成企业的系统执行力,增强执行氛围。同时,执行力建设中我们也应当关注那些影响执行的因素,例如权责是否匹配、监督考核是否完善、制度流程是否合理、对制度的解读是否准确、岗位职责是否清晰、责任意识是否到位等。
知行合一不是技术方法而是思想纲领,知其言,言必行,行必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然“知者多喜于学而惮于行,行者常碌于为而讷于知,惟具使命者方能知行合一”,故唯有真知与践行才能够达成目标,实现百年老店之伟大使命。(集团总部 黄伟)
.